主持人:
梅公祠是大运河畔一处消失了的著名文化古迹,梅公祠的建造缘起、特点、规模如何?
王立成:公祠与宗祠、家祠不同,是公众祭拜圣贤的场所,多为逝者祠,也有少数生祠。梅公祠属于公祠中的逝者祠。民国《沧县志》载:“梅公祠在西关外河沿(今运河东岸新华桥东北的小公园一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驻沧淮军乐字营统领、贵州提督梅东益建。”
梅东益,字如筠,安徽怀远县兰桥乡梅郢村人。同治元年以武生投效淮军,随李鸿章部转战南北,“积功洊擢副将加总兵衔,赏著勇巴图鲁名号,署山海路游击,声誉翕然。”自光绪初巡防南皮县冯家口时起,梅东益统率淮军乐字营驻扎沧州近30年。在沧期间,他戡乱匪患,清剿义和团,维护了沧州的社会治安。他曾立义塾、施医药、重修名刹水月寺、扶立缮饬沧州铁狮子等。1903年冬,梅东益病逝于山东潍县,享年69岁。沧州人请立专祠以祭祀,“直隶总督袁世凯闻于朝,准在沧建立专祠,以彰忠进。”1908年,由梅东益哲嗣梅树声出资,沧县本地官方督办监造。市博物馆库存梅公祠的随檩枋柱上有题记:“钦加五品衔候选同知贡生董建勋督监,花翎五品衔试用县丞刘继顺监修。岁次光绪戊申小阳月谷旦。”
梅公祠位于西关外河沿,是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坐北面南,房庑廊厦50余间,硬山式屋顶,由门楼、享堂、配殿、两厢、耳房、碑碣等建筑物组成。殿内有梅东益的画像及楹联、题诗等,院内有立于1908年10月的敕建诰授建威将军、贵州提督军门、巴图鲁梅公祠碑。碑记由癸卯科举人、齐东县令兰鸿翥撰文,赵州柏乡县教谕、丙子科副举人沧州李奉璋书。除祠东屋宇用作梅氏守祠之外,祠堂还曾作红十字会会址、日本人宣抚班驻地,地区医院门诊部、宿舍等。为拓宽新华路和扩建新华桥,于1990年5月前拆除。
张永诚:梅公祠气宇轩昂,标准很高。门楼高大,石阶整饬。院内是一排高大的中式平房,正殿两旁是配殿。正殿廊柱抱厦,起脊挂瓦,磨砖对缝。殿前台阶都是通头的条石,打磨得平整规矩。大概1950年左右,梅公祠内设沧县人民医院,祠堂门楼被拆,改建成沿街一层的楼座。沿街一面是一排窄高的苏式窗户,里面是带走廊的门诊部,后面大殿改成病房和医用房屋。后来,医院搬迁,梅公祠旧址改成医院的家属宿舍区。
刘绍行:我看了沧州日报张徽贞副总编的文章后,才对梅公祠的历史有所了解。我妻弟在梅公祠住了好几年,结婚新房就在梅公祠正房内。那时常去他家玩。当时院内临时搭建的小房、鸡窝十分凌乱,住的是文艺界、医务界及工商界人士。妻弟一家住在梅公祠最高的两间房内,房顶极高,横梁粗壮、立柱格外气派。据妻弟说,拆下的檩柱上还有文字。
王吉仓:对梅公祠早就有所关注,但知之甚少。梅东益是安徽怀远人,引发沧州日报为烈士寻亲活动的安徽好人年介涛先生就是怀远人。这几年,我作为寻亲团队的成员,与大家寻找到的十几名沧州籍烈士,就牺牲在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中的怀远县。“怀远县”这一连接点,使我跨越时空,对梅东益这位对朝廷、沧州有功有益的人物产生了崇敬。
主持人:
除梅公祠之外,沧州还有水月寺、鼓楼、文庙,诸多的名宦花园、典型古建筑等历史遗迹或遗存,其中有哪些值得品味和回忆?
王立成:沧州是富有底蕴的文化名城,历史遗迹或文化遗存众多,值得深入挖掘、保护性开发。以与梅东益有关的水月寺为例,民国《沧县志》描述: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隅,观灯桥之东,后周广顺中建。明宣德十年僧人泽安移建于城北盐场东偏。正统年间建千佛阁,嘉靖年间铸大佛3尊,高丈6尺。清康熙五十七年,僧人辉一重修。雍正七年复修。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成文、董宝仁、王维桢、陈方楷等重修寺内十方院。光绪二十一年驻防乐字营统领、提督梅东益等重修。光绪二十三年重修后,琳宫梵宇焕然一新,正殿大佛三尊皆金身,两壁海岛水陆,烟云缥缈,中殿山门巨像巍然,可谓沧邑寺庙之冠。现在,水月寺风采已不复旧观,但文化传承力量依然巨大,水月寺大街、水月寺小学、水月寺小区等,无不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承载几代人的历史记忆。尤其门前“水流花放,月白风清”楹联,禅意十足,意境高妙。
张永诚:沧州不仅有梅公祠,还有丁公祠、包公祠,拆除的时间并不久远。丁公祠,人称丁大人府,在小南门百货公司往北几十米。记得是高台阶、高门楼,四合院式的高大古建。沧州解放后,于姓人家在那里住,户主人称于二爷,是市场街道的街长。于二爷的孙子,是我小学同学,在修钟表店上班。据说于家祖上和丁大人是结拜兄弟,丁大人被朝廷派往南方,这个祠堂就托付给于家管理居住。丁大人是清末沧州驻军丁德昌。沧州还有包公祠,在小南门顺城街的西头往北走几十米路东。据说原来祠内还保存着包公用过的轿子、坐过的椅子。
刘绍行:解放桥至新华桥东侧河堤一带,有鸡市街、锅市街、书铺街,当铺胡同、立砖胡同、北曹家胡同、光明胡同、百货老仓库、关帝庙等一片老街旧居,今已不存。保留原貌的是新华桥至北环桥东侧的一带。这一段的古树老宅、老胡同依然保持着大运河的历史沧桑和原始的风貌。
还有小街子,一般人都不太了解。实际这条仅有200余米、最宽处也就2米的小街子有一定历史。它就在新华桥北端,东临水月寺街。我童年时常到那儿玩,窄土路东是水沟芦苇,再往东北就是水月寺。除了小街子河堤上住户外,周边没有几户人家。人们站在家门口往东一看,水坑芦苇连成片,荒坟碱地满眼,再往前,冰窖、瞎子庙一目了然。现在这种场景再也看不到了,但小街子尚留原始原貌。
主持人:
大运河畔的历史遗迹,寄托了一代代沧州儿女怎样的情感?
王立成:历史遗迹是沧州人努力奋进、与运河依托共生的文化见证。运河两岸曾帆樯林立、货物聚集、人声鼎沸、工商繁荣、城镇兴盛,历史建筑随之而起,运河的文化传送带作用得到充分显现。不同时空维度下人员的迁徙,带来生活模式、思想观念、生产活动与沧州本土文化的高度融合、交织发展。那些历史遗迹倾注了沧州人的心力与情感。如梅公祠选在运河岸边就充分考虑到了防火排水、运送建筑材料等便利条件。文学、艺术、音乐、民俗包括以水为核心的沧州文化特征在历史遗存中得以凸显。这是沧州人代代积累传承的文化和情感结晶。
张永诚:我在大运河畔住了大半辈子。现在许多消失了的古迹,曾是我玩耍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有我深深的美好的记忆。古迹一旦消失,那种数十年累积起来的情感也就失去了依附的空间。寻访古迹的蛛丝马迹,唤醒了我曾经的记忆。
刘绍行:我生长在大运河岸边,即原牛市街现南湖公园一带,对运河有深厚情感。来往的船只,纤夫光脚赤背艰难行走的场面,船舶靠岸上货卸货的场景,菜市口木架老桥改建解放桥时乘坐摆渡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城内运河上有几座桥,运河有几道弯儿,哪儿水流急哪儿有漩涡,何时游泳,几时捉鱼,何时岸边捉小甲鱼等景象都深深印在脑海里。那时风大浪急,水是土黄色的。清晨推水的、挑水的,吆喝声传遍大街小巷。运河水二分钱两桶,倒入水缸后要加上点白矾,搅几下泥沙沉入缸底水才变清,喝在嘴里清爽可口……那年,那月,那天,那时,在原生态大自然古运河岸边生活的情景让人怀念。
王吉仓:因家族情感,我寻访过御史王国祚的家族墓地。经过多年努力,王御史墓地近期被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还抄录参与整理了王御史的《三录汇编》。我对沧州运河两岸历史遗存关注最多的是朗吟楼、南川楼及名宦花园,包括《三录汇编》记载的北新庄园及他游览过的其他名园。我的寻访以家族文化为出发点,扩展到对运河两岸历史遗迹的寻访。家族文化情感,在此延伸到地域文化情感上。
主持人:
人们热切寻访古迹遗存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化现象,大家是如何理解看待的?
王立成: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并不偶然。寻古可以知古明史,触摸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重温先民的生活状态,充实丰富本土文化内容,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推陈出新,找准文化定位。古迹遗存作为一种有形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到位的前提下发掘开发,则能促进文旅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现代信息传播具有蝴蝶效应,一旦寻访发掘有了成果,效仿者会纷至沓来。多种原因使寻古成热门,但寻访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不足、甚至破坏,这需要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协调联动,科学精准寻访开发,绝不能竭泽而渔或一拥而上,否则得不偿失。
王吉仓:访古要寻源,追古要思今,更要思进。历史遗迹或遗存多数与著名人物、历史事件关联。古迹,多为前人寓居之所,或假其地以成功或借其室以寄踪。其后,地以人传,以事而著,互相依存,后人拭目往寻,会生见贤思齐之念、动幽幽怀古之情。我老家孟村的赵石桥,临近天官王翱的故乡王帽圈、革命家刘格平的故乡大堤东村。从小就听老人们说王翱、刘格平的故事,自然就产生崇拜、学习之心。再后来,到上世纪90年代,王氏修谱,我知道了家族有名人王国祚,沧州、孟村、黄骅有“王御史村”,这大大丰富了我的历史文化知识。寻访目前成为不同群体参与的共同行为。我作为文化爱好者,参与找到王御史敕封碑,促成敕封碑从仵龙堂拉回原址保护,并在新华公园内确定文物保护区,直至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在媒体和诸多专业人士帮助和支持下完成的。多方联动的寻访方式,对还原历史遗迹、促成现有遗迹的保护,准确考察并丰富历史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主持人:
对于已经消失或尚存的文化古迹,广大市民有哪些愿望和期待?
王立成:古运河畔,沧州城厢,古老大地上曾经建筑无数,可惜年深岁久,多数已化为风尘,了无踪迹。少数残存者境况也各不相同,保存完好、状貌依旧者有,残缺不全、破烂不堪者有,整体复古再造者有。兴亡存废是历史演变常理,不能怨天尤人,愆罪于前人,也不能有宝不识,任其自生自灭。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对各类文化古迹梳理考查,用心、用力,不能囿于程式。通过全方位保护、有效资源整合、合理有序开发,努力打造集名胜古迹、自然生态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名城,同时积极反哺文化遗存的修缮和保护。通过文字、图片等,引导人们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营造氛围,达到开发与保护和谐共嬴的局面。
王吉仓:对已经消失的古迹,部分少量可以复建。尚存的文化古迹,应予以适当保护。例如,近期公布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就是政策层面上积极保护的方式。复古不能泥古,创新不能隔断历史。应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有的古建筑复建后,周边现代化高楼林立,极不协调,应引以为鉴,进行反思。复建古建,建筑格局、格调应当内部协调更要与周边环境协调。
刘绍行:包公祠、梅公祠都不在了,太可惜了。留下了就是历史,拆除了就是遗憾,再建不过是复制品。如现在的鼓楼,重建后都被高楼大厦包围,失去了历史岁月的沧桑和灵气。古迹重修重建要留出一定空间,不能与小区商楼重叠。大运河也应留出一段原始原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聘请有眼光和文化素养的专家来规划设计,没有个性和古意的千篇一律是不可取的。大运河历史悠久,应从历史文化方面来设计大运河两岸的景观,再现大运河两岸传统古老的历史面貌。
张永诚:希望保留好历史遗迹,结合当下广大市民的情感和文化需求,审慎恢复古迹。恢复的古迹,应经得起大众的推敲和历史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