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凌霄
大众性寻访古迹的兴起,不过是近几年的事。这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是拂去历史深处的尘灰、抚触记忆中的乡愁。
寻古探幽古已有之。然而与时下的大众性寻访并不完全相同。陈子昂登幽州台,是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时光迁流的怆然泪下;王安石探褒禅山,锤炼的是不畏人言不怕险阻的坚毅;苏东坡两游赤壁,是屡遭贬斥不能建功立业的多情自嘲,进而是超然物外寻求解脱的自我慰藉;顾炎武走遍天下,更多的是要塞屯兵、险处伏备的军事目的,察访天下郡国的利病,出自他反清复明的理想。传统的寻古探幽,自有其情感寄托,也有其考证辨析,不过这多数生发于建功立业、著书立说、吟诗作赋,所寻访的古迹,与其家乡、身世少有关联。
今日兴起的大众性寻访,是一种组合联动的新形式,多以身边、故乡的历史遗迹为主。身边、家乡文化遗存的历史灰尘里,埋藏着寻访者祖辈、父辈甚至自己的人生足迹,累积着家乡的文化碎片。人性本就好奇,这是探古寻幽的源动力,在传统文化回归大潮的激荡下,在岁月变迁、故土常易的时代进程刺激下,大众好奇的目光,聚焦在对自己、祖辈、家乡“前世”追寻的脚步上。
现代城市化进程,为当代人提供了便利的工作生活条件,但似乎遗漏了对人的精神,尤其是乡情、乡愁的人文关怀。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人们频繁迁居,随着时间推移,那些曾经熟悉的人、那些曾经发生的事,都慢慢疏离以至于消失。而可以承载曾经记忆的,便是那些老房子、古遗迹。如果这些遗迹也没有了,即使故地重游,何处又是我家?对沧州人这个群体而言,如果没有了那些承载文化记忆的可触可感的历史遗存,那么乡情、乡愁将栖息何处?现代意义上的钢筋水泥建筑固然齐整,但坚硬冰冷让人疏离隔膜,难以融汇眷恋故土的深情。
大众性寻访,寄托着人们的乡愁,表达着人们对故土文化难以割舍的情怀。这是寻访的精神皈依。专家、学者、爱好者、民众的多方联动,使这种探寻,不再限于几声感叹、几篇诗赋,而是形成一种相对严谨准确的结果。在这种寻访模式下,覆盖在沧州历史文化上的岁月尘灰被一点点拂去,逐渐清晰,有的还成为遗迹保护或复建的蓝本。
在寻访中,个体与大众,人与城市,家与故乡,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交织成有机的组合与续接。透过大运河上曾经的烟水,乡关、乡情穿越了时空,一步步向我们聚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