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英
宋末元初,临安人刘一清念念不忘大宋王朝,留下一本考证前朝故事的《钱塘遗事》,流传千年而不衰,还被清《四库全书》收录。《钱塘遗事》之《卷九》引用了南宋大臣严光大的一段日记,名为《祈请使行程记》,是严光大本人作为南宋“祈请使团”成员,从临安(今杭州)出发到大都(今北京)祈求和平时沿途写下的。日记中写道,当乘船经过河间府的“林镇”时,发现这里有一座“梁山伯祝英台墓”,当晚在此登岸住宿。
当时的河间府尚有梁祝之墓?这个“林镇”在哪里?严光大乘船经过河间府的时间,恰在元军攻破临安这一年(1276年)。三月,元丞相伯颜押解宋恭帝、谢太后等北归,并命南宋朝廷派要员组成祈请使团,到大都(今北京)请降。800年前已成河边小镇,可知“林镇”历史之悠久,但颇为遗憾的是,现有史志和地名资料中并无与“林镇”相关的记载。然而,一则大运河畔发掘出宋代沉船的消息,让人对这个元代小镇产生了疑问。
1998年6月初,东光镇码头村运河段发现宋代沉船,共发掘出土文物百余件,该沉船系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至1118年)的码头运输船。距码头村仅数公里的运河岸边,有一个始建于隋代的水运古镇,现称为连镇。连镇因水运而兴,横跨运河东西两岸,据称因处低洼积水地带,多生莲花而得名“莲窝镇”,后简称为连镇。小镇虽小,却地处三县一州交界之地,北邻阜城,南邻吴桥,东邻东光,西邻景州,是古代河间府的水运重镇。这个“连镇”与严光大所称的“林镇”读音相仿,是否为同一地呢?
严光大的《祈请使行程记》记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二十八日,乘车到达陵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德州。陵州守官迎接诸位南宋官员,饮宴一番后,严光大一行在陵州住宿一夜,次日早晨从陵州西关的运河码头登船北行,“午后过林镇,属河间府,有梁山伯祝英台墓”,当晚登岸夜宿于“林镇”。三十日,严光大乘船抵达东光县,隔一日到达长芦镇(今沧州市区),时人称为“小燕京”,以产盐著称,设有盐运司;再经过兴济县(今属沧县),傍晚抵达青州(今属青县),在船上住宿,经武清县(今属天津),最后到达燕京(今北京)。
不难看出,严光大一行的乘船路线,与京杭大运河在今沧州境内的流向是一致的,即从德州至东光县,经沧县、沧州市区至青县。至今,沧州境内运河沿途现有的水运古镇中,仅“连镇”与“林镇”极为相近。从现在的德州市到东光连镇,乘车约50公里,大运河因河道弯曲,行船要远一些。严光大早晨从古代德州西关码头上船,午后到达现在的连镇,在距离方面也是相符的。
因此,严光大日记中提到的河间府林镇,极有可能是现在的水运古镇“连镇”。之所以会出现“连镇”与“林镇”的区别,有两种可能。一是镇名因为口口相传,在读音、用字方面出现讹传、变化,比如现有资料称连镇原为“莲窝镇”,即是例证。或许在宋末元初之时,该地名原为“林镇”,也是有可能的。另一种可能在于,严光大是绍兴人,长期在南宋为官,因为南北口音不同,致使其将“连镇”误听误记为“林镇”。
宋末至今的800年间,沧州境内地名变化频繁,不仅州县治所多次迁徙,村镇名称也存在以讹传讹的情况。有的村镇名称在经过历代口口相传后,逐渐与古名相背离的情况也很多。查阅乾隆《河间县志》,很多从古至今的村名存在“近音字”变动的情况。如河间市卧佛堂镇现有“东告”村,乾隆《河间县志》中则记载为“东高力”村,又有记载原村名为“东勂”;再如时村乡现有“万贯”村,乾隆《河间县志》则记载为“王贯”村。
自魏晋以来,梁祝传说成为民间文学的代表之作,至今全国范围内有梁祝之墓、庙、读书处的“梁祝故里”就有九处之多。长期以来,学界虽然都认同“河间府”属“梁祝故里”之一,但一直没有确定具体地点。如果严光大日记的“林镇”就是今日之“连镇”,说明“梁祝故事”在当时的连镇已是众人皆知、影响深远;与“梁祝”相关的民间戏剧文化,在宋元之时已经勃兴于大运河两岸。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宋向元朝的“祈请使团”里,严光大只是个小小的“日记官”。任“祈请使”的是赫赫有名的枢密使文天祥、参政家铉翁。随行官员共54人,扛送礼物的有240人,将兵3000人。如此规模的“祈请使团”从南至北,或沿京杭运河乘船,或沿驿路骑马步行,都是一支非常庞大的队伍。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如此描绘从德州北上的“祈请使团”:“锦帆百幅碍斜阳,遥望陵州里许长;车马争驰迎把盏,走来船上看花娘。”
可以想象,一里多长的船队在大运河上扬帆起航,沿途官员争相给“祈请使团”把酒践行,看似无比繁华的人间美景,南宋众官却提不起兴致,因为此行是向元朝皇帝献礼请降的。当众人住宿于“林镇”岸上,看着这个鳞次栉比的商旅古镇,看到这里竟然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在为南北文化交融而惊喜之时,或许也会感叹“故国不堪回首”吧!
600年后,1854年5月,太平军北伐失利,退守至东光连镇,以运河两岸为中心,在周围数十个村庄建起营寨堡垒,准备在此固守。面对追击而来的清朝重兵,太平军固守10个月后终于不敌,相传连镇被攻破之前,太平军主帅林凤祥曾将大批财宝埋藏在连镇各处的地窖之中。
清朝末年,随着海运和铁路的兴起,大运河的航运功能式微,商贾散去,繁华落尽,因码头而兴的连镇也逐渐回归为一个普通的北方小镇。只是此镇曾经出土的沉船、瓷器、古币,还有糯米浆夯筑的运河水坝等遗迹,无不提醒着人们:此处,曾是一个帆影点点的水运码头,一个连通南北的商旅古镇,一个八方物资的集散之地。如今,大运河已列入世界遗产,沧州则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以“梁祝”“林镇”为代表的千年古韵,必将在涓涓河水边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