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9日
第06版:06

走近“母亲河” 体味家乡情

—市五中致力打造“运河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本报记者 何荣芝 赵玉洁

开栏话:

京杭大运河贯穿我市,赋予了沧州独特的文化资源,涵养了沧州人特有的人文精神。

我市主城区及所辖县市的一些中小学,充分发挥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深入挖掘和利用大运河的教育资源,构建了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为此,本报特推出“运河文化进校园”系列报道,关注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及相关活动,促进运河文化在校园生根开花,使学子们在弘扬运河文化的过程中,感悟和践行运河文化精神,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缓缓穿城而过,为狮城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身为沧州人,该如何把这千年水脉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坐落于大运河畔的沧州市第五中学做出了探索与尝试。

作为河北省首家“中国大运河少年儿童文化教育促进会”会员单位,学校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自2016年以来,将运河文化引入日常教学和德育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引领学生走近运河、了解运河、感悟运河,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将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弘扬和传承下去。

文化长廊 润物细无声

走进五中的北教学楼,拾级而上,从一楼到三楼,36幅与京杭大运河相关的图片依次映入眼帘。

从世界十大人工运河到我国的京杭大运河,从大运河流经的省市到古往今来的变迁,从大运河在河北境内留下的重要文化遗存和水利枢纽设施到运河文化对沧州的影响……

一路走来,大家不知不觉就与大运河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曾经普普通通的校园走廊,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变成了图文并茂的运河文化长廊。学子们每天浸润其间,自然而然地就将运河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印入了脑海之中。

你也许想不到,图片下面那些言简意赅的解说词,全部出自五中学子之手。

在文化长廊设立之初,学校邀请全体同学撰写解说词,还要从中挑选解说员。

一时间,校园里掀起了学习运河知识的热潮。孩子们纷纷查找资料,积极开动脑筋,字斟句酌地写下解说词;一遍遍背诵,一次次演练,以最佳的状态争当优秀解说员。

学科融合 多角度认知

除了营造学习运河文化的良好氛围,各学科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也有意识地将大运河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

地理老师根据大运河流经我市的特点,讲述地形与地貌;历史老师介绍大运河的古今变迁,带领同学们一起感受大运河的悠久历史;语文老师则将运河两岸文学融入课堂,组织与运河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布置学生搜集资料、问寻访查,实地考察,观察、感受、欣赏、了解大运河的风土人情,指导学生书写选题作文,描写运河风光之美,抒发爱运河、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系列专题讲座,介绍大运河对南北方及沧州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呼吁同学们保护身边的这条“母亲河”。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子们走进学校的特色教育基地——沧州市博物馆,在“沧州运河文化”展厅里,驻足于一张张图片和一件件珍贵文物前,领略大运河带给沧州的深厚文化底蕴,体味先人们留下的宝贵精神,从而对大运河和家乡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远足研学 见证新变化

2018年4月16日,300名八年级学子开启了第一次运河远足研学之旅。从学校出发沿运河行进至捷地减河,一路上孩子们在地图上寻找知名地点,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在途中观察这些地方的地势地貌,探究其形成原因;寻找采集运河沿岸的野生植物或昆虫;用画笔、相机、文字或其他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展现运河春景。但是,当看到运河沿岸建筑破败、垃圾成堆时,孩子们既惋惜又痛心。当时,我市正在启动“运河景观带”二期改造项目,孩子们纷纷写下自己的建议,希望能为改变运河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2019年4月30日,500多名学生又开启运河之行。他们步行24公里,寻访了大运河捷地分洪设施、捷地减河、乾隆碑、御碑苑、捷地炮楼等遗迹。行进途中,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运河两岸的垃圾明显减少,运河湾公园正在紧张地建设之中。

2020年10月20日,3个年级共计1500名学生再赴运河之约。这一次,走在运河景观带上,两岸风景优美,鸟语花香。破败的建筑和垃圾堆不复存在,曾经的美好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三次远足研学之旅,孩子们惊喜于沧州文化特质,挖掘沧州历史底蕴,复现运河人家记忆,再现老城故事,形成了人文层次丰富的古城印象,见证了运河沿岸的巨大变化。学子们在身临其境感受大运河的同时,更接受了一次爱家乡的心灵洗礼。

品味民俗 传承老技艺

正因有了大运河,才有了繁忙的船队,才有了沧州武术“镖不喊沧”的硬气。从“开河鲜”到“斗龙舟”,从“放河灯”到“藏冰”,一条运河就这样与沧州人的生活融为了一体。

五中结合运河文化,开设了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

在唯美中国结(绳结、传统手工)的课上,色彩斑斓的丝绳在热爱编织的学生手中缠绕翻转,大红的中国结、五彩的盘扣就这样出现在孩子们手中。课余时间,老师带着学生们走访运河两岸人家,还找到了可爱的虎头鞋和有趣的拨浪鼓。

在国学经典讲座中,孙凯老师带学生穿越时空来到宋代,观运河之苍凉,听林冲的豪情传说。

关注运河生态,保护运河环境是设立校本课程“运河小卫士”的初衷。同学们捡拾岸边白色垃圾,汲取运河水样,分析成因,制订方案,付诸行动,让运河在大家的守护中越来越美。

传统武术在运河边广泛流传,“武动运河”这门校本课程也成了学生的挚爱。学校积极开展武术实践,以太极拳、 燕青拳和查拳等拳法训练为主,通过体育课、课间活动及校本课程等进行广泛推广。主教拳术的体育教师不仅会指导学生规范每一个动作,还会教给他们这些招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传授拳法套路之余,更加注重弘扬武术精神和武德。学校里时常能够见到孩子们习武的身影。近年来,五中学子在国家和省市级武术比赛中屡屡获奖。

随着运河文化校本课程体系的逐步完善,五中的特色校园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在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京杭大运河流域内“四省两市”400余名教育同仁出席的第二届中华运河文化教育高峰论坛上,五中校长徐在荣做了题为《知运河 走运河 传承运河文化》的主旨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及教育同行的一致好评。

今后,五中将继续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教育资源,开展独具特色的系列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子感受运河魅力,热爱自己的家乡。

2021-03-29 —市五中致力打造“运河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8255.html 1 走近“母亲河” 体味家乡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