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我落生在平原,就没有见过山。烀着红薯攃粘粥,酱豆腐就窝头……”连日来,走在沧州的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有人在哼唱这首《沧州 沧州》。此歌在抖音一上线,单点赞就过了万,着实火遍大江南北。
在听着这首走心歌曲的同时,我市词曲行业的老师们也对如何创作一首真正属于沧州的好歌,各抒己见,希望能为推动沧州本土音乐创作贡献更大力量。
李炳天是一名边防武警少将,工作之余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和文学创作。退职回乡后,他以家乡为背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唱沧州、颂沧州、画沧州,为弘扬沧州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在歌曲创作方面,他推出的《沧州之恋》《运河谣》《小小子坐门墩儿》等50多首歌谣深入人心。几年来,李将军致力于结合沧州本土特征,词曲多传承沧州文脉,体现沧州地区文化特征,抓住主流正能量为歌之魂,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贴近百姓心声,以期引起人们的共鸣。他认为,一首好歌,就要唱出人们对沧州的情与爱。
沧州本土作曲家常连祥,从事作曲几十年,好作品频出。他认为,一首真正唱响的好歌,就是要把沧州人的精神展现出来,用典型的内容突出典型文化,旋律上应朗朗上口,彰显本土特征。同时还要契合时代发展,追求新鲜感,既能弘扬主旋律,又可利于传播。常老师说,一般创作歌曲的“火”与“不火”,大部分都是“无心插柳”,在抽象复杂的创作中,一首歌若能激荡人心、鼓舞士气,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那就是一首好歌。
李落落从事歌曲创作几十年,在做好全国流行歌曲创作的同时,立足深挖沧州文化,创作属于沧州的歌曲。目前,她和创作团队正开展“一首歌,一座城”工程 ,用现代手法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力求创作经典。她认为,一首能唱响的歌首先应该是“简单”的,好听、好记、好学、好传播。好听首先是旋律要抓人,好记就是可以让人过目不忘,好学就是歌词简单,好传播是要顺应时代发展。李落落说,现在一首歌流行一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网络传播快,自媒体发展迅速,一首歌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河的奔流中,想要激起更大的浪花,就要求创作者立足本身,体现更多地方特色和创作手法。体现情感是歌曲创作的魂,一千个人心里会有一千个沧州,能挖掘同一性,抓住人心才是好作品。
作词者胡风华,曾为全国多位歌星作词,以真挚的情感、细致的白描,让歌曲更有韵味。胡风华说,沧州的方言和音乐元素,沧州的历史和未来,沧州的地域特点和全国的大发展应该都结合起来,把人们的兴奋点调动起来。当下,需要音乐人创作更多好作品,讴歌新时代,传递正能量。
一首歌,一座城。希望广大音乐创作者们能百家争鸣,创作更多唱响狮城的歌曲,让我们的家乡更加名扬四方、幸福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