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1日
第05版:05

诗思入中晚

祁凌霄

名作家张中行曾引用学人顾随的诗:“诗思入中晚,生涯一古今”,称其所寓境界不可说。这与寻常人凭吊历史遗迹时的感受,颇为相似:感触是震颤于灵魂深处的,绝非言语可以说明白。

就生活经验来看,个体或区域群体,心中都会有一“物”寄托或凝聚情感精神。如老屋、老桥、小河、坑塘等。这些饱经沧桑的风物,把人的情感精神物化、凝聚,而人,将“物”情感化精神化,如文火熬粥,层层累积,重重升温。这“物”如存在数百千年,便成为精神图腾,如沧州铁狮子、东光铁佛、南皮石金刚等。

单桥也是如此,单桥不老,影响不止。单桥是多元的精神和情感寄托,凌波卧水,便有超然之姿。而这种超然,是在坚固瓷实的基础之上,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亲和,不是脱离现实的疏阔。赏用结合、人天和谐、喻教于物、坚忍不拔等,精神化成单桥,单桥也化作精神,一脚踏上斑驳的石桥,抚摸古人曾拍遍的栏杆,感触瞬间涌来,只言片语难以道尽。

上天厚待这片热土,单桥不负这片热土上的众生。使之“活”起来是挖掘、塑造、弘扬、深化。有树,有水,有物,有研究措施,才会风生水起,才是活泼泼的单桥。

活着的单桥不仅是献县的,更是全国的。活在全国,要突出人所共有的文化情感、历史认同感、审美共性等。这需要深邃的历史背景,是纵深的;弘阔的现实背景,是横向的。

书籍文献很重要,但普通群众接触的概率远不如物。仅靠读来体验,总隔着一层。活起来,是活在日子里,活在古意盎然里。单桥的野草无论是绿色的还是苍黄的,生命感和沧桑感,都是看假古董所永远不会有的。诸多文化元素,应托于实物,可视可感可触可游。

活起来,更要活化传播方式,使之通俗普及。人对物,多是耳闻目睹的直接感触,言语则落入第二义。活化的传播与普及方式,是直接呈现,而不是间接思索。通俗形象、触之即发,是传播普及中当有的思维。

生机勃勃的诗思境界不可说,但人沉浸其中,不用说也深受滋养,这才是绵绵不尽、合而为一的古今生涯。

2021-04-01 祁凌霄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8556.html 1 诗思入中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