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2日
第06版:06

在白洋淀,一切净好

余显斌

这儿,就是白洋淀。

在孙犁老先生的小说里,白洋淀的苇眉子跳荡着,月光白白净净的,如一地的箫音,无边地铺展着。还有,这儿有善解人意的女子,和英俊挺拔的男子。

这些,大概都源于这一片水吧。

白洋淀的水,是一片白净的水,白净如女子爱慕的眼光,柔柔的,亮亮的,在天光映衬下,洁净得纤尘不染。我想,白洋淀的水生嫂,一定有着这样的眼光吧?那夜,她送水生离开的时候,站在月下,望着水生越走越远的背影,眼光一定是这样的吧?诗人说江南“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诗用在白洋淀,也是恰到好处的。

白洋淀是芦苇的故乡,是绿色的故乡,在《荷花淀》里,孙犁说,“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到了这儿,你才知道,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六月,是苇草最为丰茂的时候,也是苇草最为青葱的时候。此时的芦苇,已抽得高高的,如细细的竹,可比竹要柔韧一点儿,要温顺一点儿,因而,更为女性化一些。

这些青葱的苇草,在水之湄,在水之涯,就那样青绿着,就那样飘摇着,将无边的绿色,倒映在白洋淀里。白洋淀,也就成了绿色的了。

苏轼在诗里道,“夜阑风静縠纹平”,縠纹,是一种绿色的丝绸。此时的白洋淀,算是真正的縠纹。这样的縠纹,如果穿在白洋淀女子的身上,这些女子,一定更婉约了,更柔媚了,也更清秀了。

风吹过,白洋淀是一丝丝的波纹。

风吹过,白洋淀上,苇草也摇曳出丝丝的波纹。

六月的白洋淀,苇草多,荷叶和荷花更多。

不到白洋淀,你是不知道,孙犁老先生为什么要将白洋淀称为《荷花淀》的。白洋淀是真正的荷花淀,荷叶铺展着,成为一片绿云,一片绿色的丝绸,就那样平平地铺在水上,张开在风中,撑持在阳光下。

六月白洋淀的空气,湿润润的,因为有着水汽的润泽,因此,就显得嫩,显得柔,显得饱满,仿佛抓一把,一捏,就能捏出几颗水滴来。这水滴不是白的,是绿的,绿得净,绿得纯,绿得纤尘不染。

这颜色,是荷叶的颜色,当然,还有苇草的颜色,沁润出来的,渗透到了空气里。空气,也因此成了绿色,绿中透亮,透清。

荷花点缀在荷叶间,有的打着骨朵,如一支倒立的毛笔,沾满了花汁水汁,好像一旦倒转,就会流下红色或白色的颜料。有的半开着,如忍俊不禁的微笑,在风里摇曳着,用牙轻轻咬着红唇。可是,到底禁不住了,“扑哧”一声就笑开了,张着嘴,满溢着喜气,满溢着生机。

水汽,在六月里轻轻浮荡,浮荡在湖面上,淡蓝色,如梦一样。荷叶,还有荷花,还有苇草,就在淡蓝的雾气里摇动着,有点不真实,可就在眼前啊,又那么的真实。这样的感觉,可意会不可言传。任何美到极点的东西,无不如此,如唐诗,如宋词,皆如此。

湖里除了苇草、荷叶外,还有其他水草。水草下面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很脆。

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

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扯起来,就带出一根嫩嫩的藕枪来,白白胖胖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远处的苇草上,停着一只鸟儿,毛茸茸的,一身翠绿的羽毛,将苇草压成弓形。然后,鸟儿呼地一声飞走了,一直飞到了天光的深处,不见了影儿。

如果在满月的晚上,白洋淀则是生宣里的世界。

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很是轻柔。

已经是深夜,一个人坐着一只小船,浮荡在湖里。四下里静静的。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了,如一层白亮的纸。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清亮亮的;还有“咚”的一声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荷叶嗖嗖地动起来,水光也泛起涟漪。

已经到了后半夜,月光更亮了,白白净净的,照着湖面,照着苇丛。人离开了,苇丛里只剩下一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此时,白洋淀一切净好,皆可入梦。

2021-04-02 余显斌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8638.html 1 在白洋淀,一切净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