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7日
第06版:06

低碳三农助力“双碳”达标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养殖粪污变成沼液还田

▲ 乡村美景惹人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实现“双碳”目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作用举足轻重。在这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中,我市“三农”领域正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能源方式等各方面发力。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绿色循环 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农业活动的碳排放包括农业物资与农地利用、动物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管理等。针对农业的“双重身份”,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不少人把目光放到了种养结合及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上。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连日来,海兴农场六队的麦田里,灌溉工作进行得火热。不过,在田间劳作的,却是海兴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的工人。

“现在地里喷着的,是养殖粪污处理后产生的沼液。”牧原公司相关负责人刘翠东介绍道。她说,海兴牧原农牧有限公司以良种繁育、生猪养殖为主营业务,在生产中,每天可产生200余立方米粪污。为了践行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理念,公司大力推行畜禽粪污综合化利用,构建起“养殖——沼肥——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在这模式中,粪污经过厌氧发酵,一部分化作沼气,被公司当作燃料使用。剩下的沼液,到了施肥季节,通过支农管网施用于农田。”刘翠东说,现在他们已在公司一分场、二分场周边的9000多亩土地上铺设了支农管网。

通过种养结合模式,牧原公司已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率100%,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带动起周边农民减少使用化肥,进一步推动碳减排。“现在,推广‘沼液还田、节约化肥’作物减投技术,可实现每亩减施化肥30公斤。”

如牧原公司一样,在我市,还有不少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将减排的目光放到了农业废弃物处理环节,他们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农业,在推进秸秆还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上频频发力。不仅如此,在种养环节,还导入绿色栽培技术,加快有机肥、绿肥替代化肥进度,推广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治技术,推进适度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节能减排。

加快农村村庄建设

林绿果丰 产业兴生态美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农业的作用举足轻重,农村更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

生态是农村最大的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市不少村庄加快村庄建设,不断提升自己的“绿色颜值”,将产业结构从工业生产向观光农业、绿色康养、生态教育转变,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减排之路。

春光明媚,走进南皮县刘八里乡十二里村,一片片果树正发芽吐蕊,还有不少已开花。

果园负责人殷文强说,2017年,借着大运河沿岸绿化项目的东风,他和几位村民成立果业公司,流转十二里村的2000余亩土地和周边1700余亩土地,搞起林果种植。

“多亏这些树,现在俺村生态环境可真不赖。春天花都开时,这儿别提多好看了。夏天,绿树成荫,是天然的氧吧,早晨,村民们都喜欢上这儿来遛弯儿。”由于村里土地离南运河只有300米远,天然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了休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种树的收益可不只这些。殷文强说,这里种的桃树、苹果树、桑葚树都是稀罕货,去年,桃树第一年挂果,就卖了50万元。

黄骅市常郭镇中泊庄村,同样因林业休闲而兴。中泊庄村的冬枣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森林覆盖面积达80%以上,还因此成了省级“森林乡村”。

依托林果种植,中泊庄村还建起泊庄生态园,设立了农耕体验区、采摘观光区、垂钓休闲区、农家民宿区、产品展销区、文旅服务区、农业加工区等功能分区,涵盖观景台、农家乐、采摘园、民宿院、垂钓池、民俗馆等22个农旅项目。

“让心在这里停泊”是泊庄生态园的宣传语。通过探索“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模式,这里还将形成让城镇居民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减排新业态。

现如今,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发展富民林果产业,打造天然氧吧,已成了我市不少乡村的新选择。越来越多的绿色乡村,加入到生态建设的队伍中。

改变农民用能方式

清洁能源 减少碳排放

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根源是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特别是当前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消费比重过大。但如今在我市不少地区,水暖炕、天然气等清洁环保的用能方式已取代使用煤炭能源,成了农村生活的新常态。清洁能源的应用,让屋净天更蓝。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取暖季,献县高官镇前孟村村民高云杰过得很是惬意。

“用上水暖炕,不用烧煤、不用封膛,这一冬就过得暖暖和和,忒方便了。”高云杰说,“水暖炕是以电取暖,炕面就是层加热板,里头有水,通上电,水温就高了,炕就暖和了。”

屋里暖和了,还不污染环境,前孟村村民冯殿桥也乐于享受清洁能源的便利。“俺家两间屋,连炕带地面,都铺了水暖管,不光炕热乎,还能把屋子‘焐’暖了,忒舒坦了。”

在任丘市北辛庄镇北香城铺村,取暖季节,道路两侧同样干净豁亮,不见一处煤堆。与前孟村不同,这里是用天然气取暖。

“前几年来,可不是这样。道边上隔不多远就有煤堆,家家烟囱冒烟。炉灰乱倒,风一来,‘呼’一下子就起来了。”村民刘洪全笑着比划道。他说,村里从2017年进行煤改气工程,到今年,基本实现整村覆盖,就连村里的幼儿园都用上气了。

“用上天然气后,不光取暖方便了,就连做饭都非常干净。”在他家厨房,只要轻轻转动开关,蓝色的火苗就从灶眼里跳了出来。“你瞧,多方便,做饭再也不用烧煤、烧柴火了,这对咱大气环境不是个好事儿么。”

北香城铺村还只是任丘市推广清洁能源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起,任丘市开始实施“气化任丘”工程,掀起了一场绿色能源普及应用的新革命。通过近5年施工建设,任丘市所有行政村已全部接通天然气,累计通气户数达到15.4万户,气化率达97%,每年可减少散煤燃烧110万吨,对实现区域“双碳”目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021-04-07 低碳三农助力“双碳”达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8907.html 1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