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7日
第06版:06

殡葬改革 旧俗换新风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河间市东诗经村东南角,梨园旁,一片墓地。

春回大地,梨花随风舞,绽放出一片洁白,映衬着白墙青瓦的墓地,愈发庄严肃穆。

清明前后,不少村民前来祭祀,追思先人。这里是村里的公墓。

公墓内,坟冢并不多,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墓穴和灵堂。村民们举行祭祀活动,也是在指定地点。这几年,东诗经村更加提倡文明祭祀,不少人已开始献花表达哀思。

这是东诗经村这些年不懈倡导殡葬改革的成果。

“除了非正常方式去世的村民外,俺村所有逝世的村民一律进行火葬。”村党支部书记王双海说,东诗经村的火葬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972年。

“这些年,村民们都非常支持文明殡葬。相较土葬而言,火葬更加节省资源,也更加环保。”王双海介绍道。

他说,土葬,首先就占用了不少土地资源。以前人们去世,都埋在自家地里。现在推广机械化作业,地里有坟头,势必会影响作业,变相浪费了土地资源。再就是,一些因病去世的人,土葬后,病菌还有可能污染土壤。

“现在,大伙儿都知道实行火葬是为子孙计、为后代着想的长远政策,没有不支持文明丧葬的。要是在村里跟白事主家说要土葬,还会遭到反对呢。”

几十年间,文明丧葬已在东诗经村蔚然成风。不过,这还只是东诗经村殡葬改革的一个方面。

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丧事的操办标准越来越高。不少丧事,都成了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蔓延滋生的土壤。

“前几年,条件好的户家,办场白事怎么也得花个三五万元,更有甚者,可以说是上不封顶,怎么热闹怎么来,怎么好看怎么办。”随之而来的,是愈演愈烈的攀比风气,和越来越重的经济压力与精神枷锁。

“移风易俗,白事简办,文明丧葬。”东诗经村“两委”及时出手,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事制度,坚持节俭理事。

不许放鞭点炮、只限家族主要亲属穿孝;不表演歌舞、舞狮、杂技,只扎车马等简单纸活;不摆酒席,只限大锅菜……从吃到用,每一条都规定得明白,让丧葬操办有标准可依。

“厚养薄葬,让老人健在时过得舒心才叫孝顺。”与此同时,提倡厚养薄葬,鼓励村民们生前多尽孝。

村民代表于金辉,在公公生病卧床时,照顾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伺候老人直至善终,被评为十佳好儿媳……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让孝心孝行扎根在了东诗经村百姓的心中。

为了给村民们提供更贴心、更方便的人性化丧葬服务,近两年,东诗经村“两委”还向河间市民政局申请了50万元项目资金,对村公墓进行了改造装饰,将墓园管理得更加干净、整洁。

“接下来,我们还将从墓地的建造标准、使用管理等环节继续完善,大力推动绿色公墓建设,引导大伙儿用更加文明生态的方式进行殡葬活动。”王双海说。

2021-04-07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8908.html 1 殡葬改革 旧俗换新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