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邸玉森(1908—1935),盐山县杨集乡邸楼村人,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盐山县第一位共产党员、津南党组织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邸楼村建立了盐山县第一个党支部。曾任中共津南特委宣传委员,兼中共庆云·盐山县委书记。后到天津建立地下联络站,并任站长。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他以私立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长期艰苦的工作使邸玉森积劳成疾,去世时仅27岁。
1908年,邸玉森出生在盐山县杨集乡邸楼村的一个普通家庭。
那一年,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朝统治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进一步深化,封建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播撒革命火种
邸玉森自幼读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922年,在庆云高小毕业后,邸玉森考入天津南开区光明中学。正是在那期间,邸玉森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在中共天津地方党组织的培养下,于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盐山第一名共产党员。
1926年,邸玉森中学毕业。同年,他受党组织派遣,回到沧州协同中共津南特派员刘格平从事党的发展工作。
邸玉森回到邸楼村后,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教育,启发和提高人民思想觉悟。他很快发展了堂姑邸一馨(沧州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入党,并在邸楼村建立了盐山县第一个党支部,由他任党支部书记。
在邸玉森的影响下,邸楼村这个当时仅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先后有30多人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党的优秀儿女——邸玉栋、邸凤泰、邸凤殿、邸凤峨、邸凤岭、邸克重、马福臣、王福增等,他们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直至为国捐躯。
很快,中国共产党组织就在以沧州为中心的津南地区建立并发展起来——有10余个县有了党组织,建立党支部20余个。沧州各地党组织蓬勃发展,党的影响迅速扩大。
传播革命声音
随着基层党组织渐成规模,加强领导、协调行动、建立党的统一领导机关的需求日益迫切。
1927年2月,刘格平和刘清廉、邸玉森、刘子芳4人以拜年访友为掩护,在沧县大堤东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刘子芳的家中,召开中共津南特委成立会议。刘格平任特委书记,邸玉森任宣传委员,刘清廉任组织委员,刘子芳任军事委员。特委确定的主要任务,是在以沧州为中心的津南地区发展壮大共产党力量,发展工农革命,迎接北伐革命军,争取国民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
为安全起见,刘子芳在自家正房后边的土房里挖了一个地窨子,作为党员住宿、开会和办公的地点。为加强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在地窨子里创办了特委机关报《红线》。《红线》每期刊发约百份,不仅按时秘密发送到津南特委各地党组织,还通过盐帮队散发到沿海一带,使当地群众能够听到革命的声音。
在建立中共津南特委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进党的工作,根据沧州及相邻县党组织分布情况,中共庆云·盐山县委应运而生,邸玉森兼任书记。
此后,刘格平、邸玉森把宣传党的纲领和发展党的组织作为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去完成。其中,邸玉森主要在庆云、盐山农村活动,传播革命火种。
中共津南特委的建立,是津南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表明沧州有了比较健全的党组织,是沧州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重大事件,揭开了沧州革命史新的一页,给灾难深重的沧州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直面白色恐怖
1927年,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委派邸玉森去天津秘密筹建地下联络站,并任负责人。
他很快就与天津光明中学的进步人士取得联系,筹措到部分桌椅板凳,开办了五育私立小学,并以此作为津南特委驻天津的地下联络站。
自此,邸玉森同另一位地下党员张仁昌(即张少通,邸一馨的丈夫)白天教书,晚上秘密从事党的情报活动。在险恶的白色恐怖下,在特务环绕的危险中,邸玉森出色完成了当时顺直省委、天津党组织与津南特委之间传递情报、传达上级指示的联络任务,为津南党组织的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邸玉森积劳成疾,1934年患上肺结核病。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尽量不看病、少吃药。同志们劝他适当休息,他也不以为然。
因为劳累过度,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邸玉森的病情迅速恶化,有时白天讲着课就昏倒在讲台上,晚上整理情报也会昏倒在床头……但每次醒来,他仍坚持完成任务。组织劝他住院就医,他坚决不肯:“治病是我个人的事,我的工作关系到津南地区党的前途和命运,我怎么能放下党的工作只考虑个人的病情呢?”
1935年4月,邸玉森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