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微笑着迎接每一个小朋友走进班级;蹲下身抚慰哭泣的孩子,轻轻拭去小脸上的泪滴;耐心地喂饭、哄睡,带着他们唱歌、涂鸦、做游戏……
从1998年走进沧州市第一幼儿园,孩子们就成了张双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多年来,她不仅以温柔的话语和细致入微的照料,温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而且深入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关注特殊行为背后的成长问题,与家长一起积极努力,共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小学生每日回园来聊天
伴随着放学铃声响起,一个熟悉的身影又如约来到了张双红的班里。
这个离园半年多已上了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儿,每天从学校回来都要来到幼儿园,把一天的所见所闻讲给张双红听。每次都要等到爷爷催促,他才依依不舍地和老师道别。
望着男孩儿远去的背影,张双红娓娓道来:这个孩子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刚上幼儿园时性格很内向,从不主动与他人交流。于是,张双红时常找机会坐到男孩儿身边去与他聊天。渐渐地,男孩儿把张双红当作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为了锻炼男孩儿的胆量,每当遇到讲故事、背儿歌或需要表演节目时,张双红就点名叫男孩儿到前面给小朋友们进行展示。在张双红的引导和鼓励下,男孩儿变得越来越勇敢、自信,与小朋友们也相处得愈加融洽。
3年时光转瞬即逝,男孩儿上了小学,但是依然对张双红念念不忘,于是师生二人便有了温馨的“每日一约”。
其实,这个男孩儿并非个例。很多离园多年的孩子,至今仍与张双红保持着联系,每当取得了好成绩,或是在一些重要时刻,他们总会与老师一起分享喜悦。
探寻行为背后的“秘密”
一张嘴满口方言而且听不懂普通话,一言不合就往地上躺,一进幼儿园,就抱着家长不撒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张双红在悉心安抚、积极引导的同时,更深入了解了他的成长过程。孩子从小在老家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上幼儿园之前刚刚回到父母身边。本就缺乏安全感的他,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又和老师及小朋友交流不畅,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为了消除孩子的陌生感,张双红模仿孩子奶奶的口音去叫他的名字,孩子马上有了反应。接下来再和孩子说话时,张双红特意放慢语速,并通过肢体语言来辅助沟通。
日常活动时,张双红还会让小朋友领着他参与其中,帮助孩子融入班级里。
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从无法交流到能够听懂,再到主动开口,孩子一步步克服了沟通障碍,对幼儿园也越来越依恋,每天都开开心心地来,高高兴兴地离开。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与他的成长环境、家长的状态和养育方式息息相关。了解了这些,才能给予孩子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好习惯与他们相伴相随。”
建议关注和控制莫过度
从教多年,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张双红,时常能够从他们的所作所为中发现家庭教育的不足之处。
有的孩子调皮好动,摸插座、登高爬低,毫无安全意识;有的孩子不遵守规则,依着性子任意而为;还有的孩子不会与同龄人交往,想交朋友却不知怎样去做……
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和管教之外,张双红还会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相关细节,携手帮孩子扫除成长路上的种种障碍。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孩子缺乏自主性,不敢去尝试,生怕做不好了会遭到批评指责。“这种表现源于家长对孩子过度的关注和控制,觉得孩子做不好就盲目阻止,事无巨细地包办和代替,这样的‘爱’会使孩子在面对新事物时畏手畏脚,患得患失。”张双红建议,家长们应学会放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多动手去探索。
超前学习也是如今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一次张双红带领小班的孩子们画画,本想让他们随性涂鸦,没想到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在规规矩矩地写数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多个关键期,关注并抓住这些关键期,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张双红觉得,与其让孩子过早地学习数学和汉字,不如带他们到公园里踏青放风筝、去博物馆参观或是一起做做手工,这些源自生活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此外,情商培养也不容忽视。比如当孩子想要某种东西的时候,和他做一个约定,完成某个任务才能获得想要的东西。这种延迟满足能够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会等待。
“多关注孩子的状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去理解。”张双红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够放慢自己的脚步,牵着孩子的小手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