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2日
第06版:06

她将苦难酿成诗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李 红

“写诗不是为了记录生活的苦难,而是表达对苦难的态度。”孙彦红用一句话,道出了她写诗的本意。

54岁的孙彦红,是青县盘古镇苏家院村人。

去年冬天,第一次见到孙彦红时,她正蹲在院子里,守着满地的玉米搓粒。她的手黑黑的,身上的棉衣裤肥肥大大,显得特别臃肿……

这样的形象,让人很难把她与诗人联系在一起。

其实,很多见过孙彦红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孙彦红写诗有10来年了。心情的起伏、生活的点滴、村庄的变化,都被她写进了诗里——

2009年,孙彦红的公公患上了癌症,后来婆婆又不小心摔断了腿……那段时间,家中的变故,让孙彦红身心俱疲。但她从没有过一句抱怨,竭尽全力地支撑着这个家。“文字和家人是我力量的源泉。”孙彦红从未向生活低头,她将那段经历写成散文《我的婆婆》,这是她最得意的一篇作品。

2017年冬,孙彦红的丈夫视力突然下降,几近失明,多方寻医问药,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北京求医的日子里,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就拿出纸笔,把经历写进诗里,鼓励自己。她为诗起名《被困的阳光》,因为:“乌云再厚,只能暂时遮住阳光,温暖和光明才是永恒。”

去年,婆婆患上小脑萎缩,孙彦红更忙了。她白天打工,下了班还要伺候婆婆、拾掇农活。待到夜深人静、家人都睡下后,孙彦红便开启自己的“文艺旅程”,经常不知不觉在书桌前就睡着了。

她将自己比作冬日的残荷:“气温一低、再低,又何所惧,将来的六月,你会以新的面貌,静立水面……”她用诗歌鼓励丈夫,在《丈夫》一诗中,她写到:“虽然,你的眼前已是一片黑暗,但你仍是家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10年间,孙彦红写了不少诗歌、散文,其中有很多在《齐鲁文学》《珠江诗刊》《当代诗歌》《中国当代诗歌典藏》等刊物上发表。

孙彦红收获了不少粉丝,其中就包括她的丈夫和婆婆。每创作出一篇作品,她都会读给他们听,和家人一起分享文字带来的快乐。在她的鼓励下,丈夫很快走出了阴霾,不仅学会了按摩,还在家里开了一间按摩店。“文字就是我的‘避难所’‘发泄场’,我把开心的、不开心的都记录下来,把生活的苦难变成诗歌的美酒。”孙彦红说。

2021-04-22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李 红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0461.html 1 她将苦难酿成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