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3日
第07版:07

跨界创业的刘金松,将自己的小爱好发展成新事业,并以新品种培育为依托,种出业内认可的特A级蝴蝶兰,主导沧州市场的同时,出口法国,带领企业成长为北方最大的蝴蝶兰种植企业

小爱好做成大事业

本报记者 吴 梦 本报通讯员 石 磊

将小爱好做成大事业

春暖花开,鲜花种植企业又迎来了产品的销售旺季。正当各家企业忙着出货时,地处盐山县的沧州绿宣花卉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金松,却忙着流转土地扩大生产。

“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蝴蝶兰种植企业,通过培育高品质产品,产业优势进一步确立,吸引北京等地客户前来合作。同时在近年的运营中,我们还发现随着北京产业调整和升级,当地的蝴蝶兰种植商户开始纷纷外迁,沧州的区位和土地优势进一步凸显,因此我们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吸引相关企业入驻,打造成闭环供应链体系。”刘金松阐述自己的战略,“目前已经流转了130亩土地,近期的目标是达到200亩。”

说起企业的快速发展,刘金松感慨万千,当初的一个小爱好,自己也没想到,一不留神做成大产业。

当年,刘金松从部队转业进入沧州大化工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果断放弃“铁饭碗”,进入教育产业创业,并成为沧州民营教育中的生力军。在经营学校的同时,他还有种植兰花的小爱好。

由于共同的爱好,刘金松结识了昆明等地兰花种植好友。在与大家交流中,他敏锐地发现高品质的蝴蝶兰新品种培育将大有可为。“当时,蝴蝶兰的鲜花种植在国内市场刚开始兴起,新品种培育更是无从谈起,大家要种高品质的蝴蝶兰只能从国外引种。”

发现新商机后,刘金松飞赴昆明、广州等地,向当地蝴蝶兰种植高手学习新品种的组培技术。

在初步掌握蝴蝶兰品种组培技术后,刘金松在广州创立了蝴蝶兰培育工作室。工作室通过培育高品质蝴蝶兰新品种,迅速打开国内市场,优质种子覆盖国内大部分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还依托自身的种质优势,初步形成了种子、种苗、成品花卉等系列产品线。

带着技术回沧再创业

在培育优质种源过程中,刘金松发现,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推进,国内市场尤其北方市场对蝴蝶兰成品花卉需求日益旺盛,这吸引他将蝴蝶兰种植技术带回沧州继续创业。

“华北、东北市场对蝴蝶兰需求日益旺盛,其中北京市场年需求量在200万株,但市场只能满足一半,同时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也快速增长,因此市场前景广阔。”刘金松兴奋地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17年,刘金松创建沧州绿宣花卉有限公司并落户盐山。公司种植基地1期占地15亩,建成6000平方米的智能温棚,产品主打北京市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刚准备大展拳脚,刘金松就被市场浇了一盆凉水,“作为高端蝴蝶兰培育使用的中间体,水苔之前价格稳定在26000元/吨,当时一路涨到了33000元/吨;同时物流让人无奈,蝴蝶兰需要在22℃环境下冷链运输,但沧州及周边缺少相关设备。”

刚刚解决物流难题,又由于当地水体差异,影响到蝴蝶兰的品质。同时,作为新兴产业,当地技工短缺等,再次影响到基地发展。

克服重重困难,经过3年实验,到了2020年初,刘金松成功种出20万株特A级蝴蝶兰,带领企业一举成为北方最大的中高端蝴蝶兰种植企业,引来北京、天津、大连等地客户纷纷登门,并与法国客户达成10万株出口合同。

正当刘金松憧憬市场未来时,新冠疫情开始在国内暴发。物流阻断,让刘金松心急如焚,“蝴蝶兰花期有限,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出货,鲜花就会烂在地里。”

变身服务商打造产业集群

在疫情防控中,刘金松果断调整市场布局,将市场对准沧州、石家庄等周边市场。

特A级蝴蝶兰一亮相就惊艳市场,很快主导了沧州市场,同时在石家庄市场也供不应求。

凭借高品质的产品,刘金松在业内一鸣惊人,北京、大连等城市的客户纷纷抛来橄榄枝。在物流运输恢复后,7万株特A级蝴蝶兰发往北京,3万株特A级蝴蝶兰发往法国市场。

初步成功后,刘金松启动基地2期工程,今年公司种植扩大到30万株。

同时,刘金松开始推动公司产业转型,打造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目前,蝴蝶兰的种植多以一家一户为主,产业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造成经营成本高,企业效益低。”刘金松说,“通过流转土地,建立种植基地,通过规模效应快速降低成本,同时公司以服务为主,为基地内的企业和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支撑、市场推广、金融融资等服务,并引入电商、物流等产业链内企业,降低大家的经营风险,推动产业快速成长。”

2021-04-23 本报记者 吴 梦 本报通讯员 石 磊 跨界创业的刘金松,将自己的小爱好发展成新事业,并以新品种培育为依托,种出业内认可的特A级蝴蝶兰,主导沧州市场的同时,出口法国,带领企业成长为北方最大的蝴蝶兰种植企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0557.html 1 小爱好做成大事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