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南高铁澄江双线特大桥的连续梁完工。这是目前我国西南部地区最大跨度的连续梁。看着天堑合围,飞鸿跨越山水,家住运河区美林艺墅小区的程克新老人思绪万千。近半个世纪前,他远赴非洲,参与东非交通大动脉坦赞铁路的建设。翻开相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他的青春岁月。那是一段艰苦卓绝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妻子怀着女儿,他远赴非洲
78岁高龄的程克新乐观豁达,性格爽朗。
1944年,他出生在沧州市区一个普通家庭,父母早逝。作为家中老大,他打工干活,拼命养家。1962年,国家铁路部门招工。18岁的程克新来到陕甘宁,修建铁路。由于工作突出,不怕苦累,3个月就转了正。
1964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相继独立,赞比亚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三大铜矿产地,需要一条通往坦桑尼亚出海口的交通命脉。
坦赞铁路1970年10月26日正式开工,1976年10月全面建成并试运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提供了9.88亿元无息贷款,并先后派出技术人员超5万人次参与建设,发送各类建设物资100多万吨。
坦赞铁路项目启动后,急需一支专业的施工技术队伍支援。当时国家铁道部在各个工程线上挑选精兵强将组成援非队伍,赶赴非洲。程克新就在入选之列。当时,妻子正怀第三个孩子。面对国家任务,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非洲之行。
与动物共舞,难忘姆马沼泽路段
1971年9月13日,经过半个月的海上漂流,程克新和工友们抵达了赞比亚。
程克新的工作地点在坦桑尼亚,这里到处是原始森林和高山沼泽,没有自己语言的文字,沟通起来相当困难。这里盛产铜和黄金钻石,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程克新有带领车队的经验,他和师傅宋福元负责开山,建采石场,运送修建铁路所需要的石头和铁轨等。
老人介绍说,支援非洲,中国是带着整个家当前去的,只要是带轮的,大到火车头,小到擀面杖,都是从海上长途跋涉运送过去的,他们车队也是清一色的“大解放”。当时采石场有中国管理者13人,在当地组织工人1000余人,从事开山采石工作。
高温、蚊虫叮咬、伐木开路,恶劣的环境磨练着他们,他们见山开路,遇水搭桥,艰难地行进。修建姆马段的时候,艰辛更是难以想象:施工的地方多是沼泽,齐腰深的不是水,是烂泥,积了不知道多少年,机械开不进去,只能人站进去一点点把泥挖出来。程克新从回忆中似乎还能闻到那股烂泥的腥臭味。他说:“头上烈日晒,脚下石头烤,两脚烫得站不住了,工人们就往靴子里灌凉水,脚被泡肿了,活儿还在坚持干。饭不能按点送达,只能想办法保障供应。”
铁路修到野生动物最多的地方,动物们总来添乱。狮子会在公路边上遛弯儿,踩在材料上吓唬你;半夜睡觉时,大象会用鼻子偷走你的蚊帐,让第二天睡醒的工人们身上都是小蛇;长颈鹿把长长的脖子伸到铁栅栏里,偷吃大家种的白菜。
“你看到过100多米高的大树吗?在非洲很常见。”老人说,修路中,一棵100多米高的古树挡在了铁路面前,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在指挥伐树的过程中,被毒蜂蜇后中毒身亡。
3年后回国,传承“坦赞铁路精神”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程克新和同事们修建坦赞铁路的决心从未动摇过,他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1976年7月14日,坦赞铁路全线正式通车,标志着新中国最大对外援助项目全面完成。用当年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的话说,这条铁路的建成“等于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如果俯瞰整条铁路,你就会看见这条长长的铁路线穿过了坦赞部分高山、峡谷、湍急的河流、茂密的原始森林、渺无人烟的野外荒区……
1973年,程克新回国。1980年,在市交通局运输队工作直至退休。他一生教育3个女儿要埋头苦干,为国家多作贡献。如今,程克新儿孙绕膝,晚年生活幸福。
说起往事,老人依然激情满怀。他说:“这条被誉为‘非洲自由之路’的铁路联结起中非之间的真挚友谊,是中非人民友谊史上的不朽丰碑。今天仍有大批“80后”“90后”奋战在非洲大地上,传承着‘坦赞铁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