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07日
第06版:06

我的曾外祖父——泊居老人

汪端伟

泊居老人(纪钜维)是我的曾外祖父。1888年老人南下广州,任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局纂校。是年,我祖父汪鸾翔先生以广西第一名考取张之洞兴办的广雅书院,次年秋入院就读,成为广雅书院第一届生员。当时二人并未相识。不久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两湖总督,驻湖北武昌,兴办工业、开办书院、学堂。泊居老人被聘为书院山长、学堂监督,在武昌从事教育事业二十余年,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老人业余也常参加以张之洞为首的著名文人(如梁鼎芬、陈三立、易实甫、杨锐等)的禊集活动。我祖父于1891年(辛卯)乡试中举,次年进京会试不中,留北京就读于国子监南学。1897年奔父丧南归。是时张之洞拟编写其著名的《劝学篇》,电召我祖父赴鄂协助编辑。1898年(戊戌)张之洞推荐我祖父参加经济特科会试,在京我祖父参加了康有为等组织的倡导维新变法的“保国会”,参与了维新活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杀后,我祖父避难归武昌,任工艺学堂博物、理化教员,成为泊居老人的下属。我祖父在1960年写的《九十述怀纪年》诗自注中有一段与泊居先生有趣的对话:“一日先生曰:‘昔考取广雅书院入学诸生时,遇一卷,各题满作,文亦老成,谅系粤中有名老宿,不知子亦识之否?’余问其文如何,先生略举其要句述之,余曰:‘此拙作。’先生大笑曰:‘吾昔恐欲见其人而不可得,今乃即在眼前,岂得来全不费工夫耶?’由是谈论无虚日,余亦以师礼事之。”

泊居老人工诗善画,我祖父自幼喜爱绘画,1951所作自传云:“画学在三十岁以前,纯系自学。三十岁以后,山水画得其妇翁河间纪泊居先生指授,由戴鹿床及张子青二家入手,由四王、吴、恽乃上溯宋、元。”《九十述怀纪年》诗自注:“余居督幕时,同客幕中有河间纪香骢先生钜维,彼深谙画理,学问渊博,于谈画尤为相得,闻余爱画,问余师事者谁?余举沪上名人如吴嘉猷、任伯年之类以对,先生狂笑曰:‘子从此等人入手,终身不入画道矣。’余问何为画道,先生曰:‘至少四王、吴、恽亦须过目。’并举其名与字以告。余曰:‘恐不易入手。’先生曰:‘求欲入手较易,可先学汤贻汾、戴熙、奚同、黄鼎,尤捷者可学张之万子青。’且以用笔有中锋与偏锋之别,余深佩其言。”

1901年,我祖父迎娶泊居老人次女为继室,即我的祖母。《九十述怀纪年》诗自注:“庚子八月,余元配漆宜人在粤病逝,梁文忠节庵闻之曰:‘香骢有女正宜择配,君等二人既如此相投,认为翁婿不更佳耶?’余甚感激,先生亦满意。遂于辛丑三月行亲迎礼。”祖父胞弟汪凤翔《汪公严先生六十寿序》载:“香骢先生居文襄幕最久,于学无不通,而独不通于干禄,其视世间茫乎若不知有所谓宦显之一途也者,自号泊居老人,而吾兄恰澹于仕进,于是‘泊’与‘澹’相遭,而关系生焉。今吾嫂纫蘋夫人即泊居老人次女也。”

1908年经张之洞推荐,我祖父调任入职学部,举家迁居北京。1911年武昌起义事起,泊居老人匆匆离鄂返乡,几十年来收集的图书以及自己的手稿遗失殆尽。此后的十余年间,泊居老人长居家乡河北献县田村。亦常来往于京、津间。来京时多寓于我祖父宅。1918年秋,我祖父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期)国文教员,教授国文、文学史、哲学等课程。自传记事云:“寓于古月堂,因请恩师纪泊居先生为题其庐,师莞尔笑曰:‘是非子之庐,特借人庭院看西山耳’。遂书‘借山庐’三字悬焉。”(注:北京西山是北京的著名风景胜地,距清华学校仅约5千米之遥。1950年汪鸾翔复入住清华园,属其居为“重借山庐”)

1920年泊居老人逝世后,我祖父汪鸾翔与其连襟刘宗彝收集老人的遗作,于1925年出版了《泊居剩稿》一册。令人遗憾的是仅得诗十余首、文二篇及信札七通。1942年由三女婿刘宗彝又收集了诗十余首、文三篇及信札十余通,出版了《泊居剩稿续编》。我的祖父对自己的手稿向有精心保管、经常整理的习惯。在其逝世后,由于时局的变化,这批手稿未得到重视,堆积于室外,多有残破。2016年秋我得以接收了这批资料,经过三年多的整理,现在已有《汪鸾翔诗词集》和《汪鸾翔日记》即将出版。而在这批资料中发现了保存较完整的1908年至1920年泊居老人致二女、二女婿、清檍侄、清樳侄的家书40余通。还有1954年从书贩手中购入的1911年前泊居老人致梁节庵等人的信札70余通。更为珍贵的是保存了几通泊居老人写给“贤婿”的手札,其中一札云:“巩庵贤婿:明日文普通补考新班学生,约六十人,拟照相二张。望携器来堂一照,至幸。仆明日亦拟照二相。”是时我祖父教授理化课程,会摄影,并自备照相机一台,经常为学堂活动照相。现在存有唯一的一张泊居老人的照片,应该是那时我祖父亲手摄制的。

2020年河北大学刘青松教授欲再续编《泊居剩稿》,与我取得了联系。我欣然地将所有资料送交刘教授处理,现得以出版,有关的资料得以供更多的学者研究、利用,我感到无限欣慰。在此要特别地感谢刘青松教授的辛劳工作。

(刘青松辑校《新辑泊居剩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其中多为北京师范大学汪端伟教授家藏旧稿。《新辑泊居剩稿》付梓后二日,汪先生作此文,不及增入,特刊发于本报,以存纪念。)

2021-05-07 汪端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1417.html 1 我的曾外祖父——泊居老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