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07日
第06版:06

一河一棚总关情

高火花

一船明月过沧州(国画) 孙鸿钧 作

我的家乡在青县,那是一个有水有河的北方小县城。河是大运河,贯通县城南北。我的家在县城北边,挨着运河。可我既不会游泳,也不会泛舟。在我很小的时候,家中长辈,尤其是我的祖母,一再强调,不可到河边玩,连河堤也不许去。我问起原因,只有祖母认真告诉我,河堤下陡直,容易落水,况且河是官河,古时候皇帝下江南经过的河,老百姓不能随便去看。祖母还说她到这么大年纪也没近距离看过运河。

但我不一样,生逢盛世,世界变得精彩起来,小时候的“不能”“不可”都一一自由、民主起来。

按时长大,我能记住很多事了。印象最深的便是蔬菜大棚。上世纪九十年代,村大队依照政府的政策,动员各家各户将运河周边的田地改为蔬菜大棚。起初,很多人家怕亏空,以各种理由拒绝。到我们家时,大队干部已是口干舌燥,对我父亲掷下一句话,你是党员,你不带头谁带头?父亲和母亲对视一眼,回了一句,带头就带头,怕什么?父亲说这句话时,颇有壮士断腕的气势。

有一天,我从村里的小学散学回家,远远看见我们家的地隆起一座白白的塑料大棚,乍一看,和天上洁白的云朵很像。运河边,我们家的地热闹起来。我顾不得长辈的叮嘱,抄近路,大步踏上运河河堤,钻进塑料大棚。后来,我在大棚里吃到了翠绿的羊角脆、脆嫩的黄瓜、直溜的豆角……

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除了吃得好,还有就是穿。自从家里干蔬菜大棚后,母亲再也没有为我们几个子女织过毛衣、做过布鞋,里外一切穿着都去商场买。

我上初中时,我们村运河两岸都是洁白、整齐的蔬菜大棚。河堤上修了柏油公路,我在上面骑车、走路一天下来,不沾一丝灰尘。

我高中毕业后,我们村成了县城有名的蔬菜大棚基地,还是省城某农业大学的农业技术试验基地。原先我常走的河堤被加固和装饰了一番,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叫月亮湾。之前,我没怎么注意,后来在河堤散步时,发现,无论从南看北,还是从北看南,那一段运河的形状极似弓月,配以青青杨柳,佐以苍苍芦苇,和以啁啾鸟鸣,实是一番独特美景。即使在冬日,那白冰、黄苇、乌树,也是一幅绝美的水墨画。那里现在已成了我们县城旅游观光的特色景点。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我们县城教书。我供职的单位离运河仅有两站路,步行二十几分钟就到了。当地人习惯把途经的这一段运河叫桥头。桥头这个地方其实是指两个桥头的街市。桥下是贯通南北的运河水,桥东桥西有很多店面,逛街者芸芸。偶尔周末,逢天气好时,我和家人选桥头一家饭店,坐临河的窗边,和乐就餐,惬意赏景。父母说,餐桌上的蔬菜水果,九成出自我们村的蔬菜大棚。上小学一年级的侄子不信,专门跑去问饭店老板,老板说,饭店所有的蔬菜水果都来自我们村的蔬菜大棚,连火龙果也是。侄子仿佛有些受挫,挤到我身边,跟我一起看窗外运河美景。桥东桥西连着一座厚实高大的桥,白色石雕栏杆,间以红柱,桥端置以石狮,雄壮、威严。河岸青葱的杨柳,柳枝摇曳牵连,随风飘拂。运河水清,波光粼粼。河面不时会穿过一艘小型游览船,船身主打红色,船篷金黄,前后皆有使船者。

在外地读书期间,我去过不少地方游览,登过高山,到过海边,看过大漠孤烟,踩过小桥流水……但我于这些地方只是一个过客,那些山山水水最终也成了我的过眼云烟。而我家乡的运河,还有运河边上的蔬菜大棚,是我血液里一直流淌的生活和风景。

2021-05-07 高火花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1416.html 1 一河一棚总关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