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1日
第05版:05

“两头缺”VS“爱智造”

新势能冲灌就业“蓄水池”

本报记者 吕 坤 摄 影 魏志广

开栏话:

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无人可招”,一边是“无人敢裁”;一边是对“高薪”的期待,一边是用工压力的持续加大。

招工与就业的天平,似乎一直难以平衡。这背后,有高职生比本科生更易就业的表象,也有就业信息不对称的掣肘;有就业观念的变化,也有企业管理的痛点;有高校专业调整的与时俱进,也有专业设立与产业需求的衔接。

即日起,本报推出“关注就业用工新趋势”系列报道,梳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就业、用工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敬请关注。

【阅读提示】

又到一年招聘季,随着国内人口红利弱化,劳动力呈“有限供给”,从老板选员工到员工选老板,不仅用工成本逐年增加、招人难裁员也难、一线熟练工人和高端人才“两头缺”、年轻人对传统制造业不“感冒”而是更青睐服务业及数字经济等领域……招工难、用工贵等问题依然突出。

这背后,年轻人的就业观念、传统企业转型速度、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等因素,都有直接影响。

人才“两头缺” 结构性矛盾待破解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线熟练工人,还有能站在产业链顶端的高端人才。”范忠贤在黄骅经营着一家模具公司,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企业成功转型,不仅瞄准高端精细模具这一领域,还把众多曾经只能去南方定制高端模具的客户引流至黄骅。

即便企业不断攀登新台阶,却也难免为人才问题而苦恼。

年轻人甘心在车间做模具工的少之又少,有手艺的“老人”也越来越少,还要时时警惕他们被“挖墙脚”,更头疼的是,公司需要的模具高端人才,往往可遇不可求。

跟范忠贤有着一样困惑的企业经营者并不在少数。受访企业普遍表示,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一线熟练工和具备高技能、高素质的高端人才缺口最大。在大型招聘会现场,企业岗位需求的缺口也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岗位,尤其缺少熟练工。

“许多应聘者难以胜任岗位需求。”一位企业经营者坦言,公司对一线技术工人的缺口一直在近百人,但一个月能招到10个合适的人都不容易,辛苦培养起来的人才,也面临不断流失的困境。

工作诚可贵 “自由”价更高

如果问“00后”的求职要素中,薪资和发展空间是不是最要紧的,多数会得到否定的回答,在不少企业经营者的印象中,这一代年轻人,很大一部分都觉得“钱多钱少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开心、自由。”

“嫌弃”制造业、更爱当“骑手”。在阿里巴巴发布的《2020饿了么蓝骑士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平台骑手超过300万人,其中“90后”占比近50%。而《2020年00后蓝骑士报告》显示,近一年来,新注册“00后”蓝骑士数量同比增长近2倍,他们更青睐灵活自由的工作,并有近一半人愿意把这份工作推荐给同龄人。

与工作时间固定、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的制造业相比,外卖、快递等服务行业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

数据显示,人才向数字经济领域流动,是今年春招的一大趋势。从人才活跃度来看,人工智能、新文娱、在线教育等成为行业前三名;从就业竞争度看,排在前五的行业分别是:游戏、新生活服务、智能硬件、新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相比2020年,新能源汽车、游戏、智能硬件等领域的岗位供给明显增多,是岗位供给增长最快的3个领域,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才供给不足现象。

招工裁员 两难的“叠加”之痛

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弱化,劳动力呈现“有限供给”态势。

用工要求放宽,用工成本增加。为了招到工,一些企业只能不断放宽要求。一位干了十几年人力资源的代女士坦言:前几年招工年龄限制在“30岁以下”仍一岗难求,但最近两年放宽到“45岁以下”还不容易招到人。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年轻人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劳动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用人单位面临“无人可招”与“无人敢裁”的叠加之痛。

“招工难,裁员更难。”有企业负责人直言,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企业在“五险一金”、加班费等方面普遍有不少欠账,经不起员工翻箱底算细账,员工辞职动辄就要巨额赔偿。同时,相较于招工难,劳动纠纷更容易动摇企业信心。

人才旺需 数字经济成就业新引擎

传统行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

截至3月底,多家银行已经发布春季校招公告。今年信息科技人才是金融圈的“香饽饽”,月薪过万元的科技岗“虚位以待”。其中中国银行的需求量就超1200人。工商银行在春招公告中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理工类专业人才的招揽,1000+科技岗位虚位以待。而各家银行招聘的技术类岗位主要集中在云计算数据管理、产品研发、信用卡中心信息科技、金融大数据等领域。

此外,制造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也非常旺盛。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9.9%和49.2%,新能源汽车,载货汽车,工业机器人,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增速均超过100%。

工业和信息化部3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6.6%,这已经是一个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领域。

2021-05-11 本报记者 吕 坤 摄 影 魏志广 “两头缺”VS“爱智造”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1690.html 1 新势能冲灌就业“蓄水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