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献县南河头乡南河头村,提起张本林,老人们依旧清晰记得那段与他共同奋斗的峥嵘岁月。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南河头村更是贫苦交困。面对困难,张本林没有退缩,事事干在前头,积极领导社员群众开展生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南河头的这片土地。
人物简介:
张本林(1927年——1980年),献县南河头乡南河头村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军入伍,因作战英勇,三次荣立战功,1949年复员回乡后带领村民组建农业合作社,大搞生产建设,为国家建设作贡献。1951年以劳动模范和老区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国庆观礼代表团,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成立合作社 走起互助路
1949年复员回乡,虽然身上的枪伤还不时隐隐作痛,但张本林很快投入到田间劳动中。由于认真肯干、谦虚好学,他种的小麦每亩地能比旁人多收50多公斤。老老少少都说这个年轻人是个干将,将他推举为村主任。
不光种好自己的地,他还联系贫农成立了互助组,并拿出自己的抚恤金,打了一眼砖井,让村民一年能收上两季粮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把自己的伤残军人补助金捐献出来。1951年10月1日,张本林作为老根据地代表参加国庆节观礼。宴会上,毛泽东主席告诉农民代表们,只有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才能由穷变富。
张本林决心要在合作化道路中起带头作用。1951年12月初,他建成了由九户农民组成的初级农业合作社。畜力有限,就用人力代替,没有钱投资,就把复员费、伤残补助金拿出来置办农具、购买肥料、打井。张本林还办起油坊,这样一来,社里增加了收入,豆饼还可以做肥料上地。
合作化的道路深入民心,1953年12月,张本林的合作社发展到57户,南河头村另一个合作社发展社员37户。全村95户农民,除一户精神障碍患者外,都入了初级社,南河头村成为全县第一个实现初级农业合作化村庄。
1954年3月,两个农业社合并为一个大社,张本林任社长,并加入了村党支部。全村合作化以后,改变了生产关系,每亩地平均产粮350公斤,比1951年增产一倍多。
1955年,周围21个村59个初级社合并为一个高级社,张本林当选为大社主任,带领更多社员脱离苦日子。
平土地 兴水利 广积肥 育良种
南河头村土质瘠薄,全村900亩耕地高低不平,十年九灾,人们只能靠种百十亩菜园来维持生活。
自从踏上合作化道路,张本林和群众拧成一股绳,决定改变这恶劣的生产条件。
他们决定先从150亩菜园中划出120亩,搞稳产高产田。张本林带领社员整地、挖沟、造肥,不仅解决了人吃马喂,同时也摘掉了南河头缺粮的帽子。
园子地改粮食地成功了,张本林继续大搞稳产高产田。寒来暑往,他们一干就是7年,先后改造了300多亩土地。
不仅如此,张本林还筹划水利工程。为了彻底根除排涝和解决西洼村边一部分地的干旱问题,他带领全体干部社员连续奋战40天,在村西挖出了一个15亩大的蓄水坑。此后十几年间,按浅、中、深相结合的方针,又打水泥管井、挖连接渠,扩建村西蓄水大坑,连接起了大渠和田间纵横交错的排灌支渠,实现了“遇旱有水,遇涝排水”。
过了水土关,增施肥料又成了稳产高产田的中心环节。此后,张本林帮助各队制定了积肥措施,组织起积肥专业队。
瞄准增产,在张本林的带领下,南河头村还自力更生,培育良种。他们培育的“阿夫麦”品种在献县推广,一直延用到1983年。
勇抗洪灾 抢抓生产不停歇
1963年,南河头村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大队已建成250亩稳产高产田,庄稼长势喜人。就在全村老少欢天喜地迎接大丰收时,忽然连降暴雨,河水猛涨,滏阳河决口了。
洪水冲进村子,张本林和村干部冒着生命危险,跋泥涉水,挨门挨户查找没有搬出的人员,指挥社员向安全处转移。待社员平安脱险后,他们又抢救起50多匹骡马,保住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资本。
洪水回落,张本林和村干部兵分多路,连续奋战15个昼夜,打捞粮食、饲草和物资。
张本林还因势利导提出了“翻身麦,安心菜”的口号。发现有块地方开始露出地面,张本林就立马叫上干部打畦,撒上白菜籽,露出一块种一块。虽然又连降大雨将菜苗冲毁,但他们也不气馁。就这样反复种了5次,终于种上了57亩秋菜,收获时节,除自食外,还支援了其他兄弟队3000公斤。种完白菜,又种上600亩“翻身麦”。天气渐渐转凉,张本林又领导社员抢盖房屋,盖起190间砖房和400多间简易房,基本上解决了社员的住房问题。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劳动会变修”,这是张本林常说的一句话。1971年担任县委副书记后,张本林还继续住在村里,和大队党支部的其他同志一样,一天坚持三出勤,凭工记分。即便后来因为脑梗造成偏瘫住院后,他还在问医生:“我还能不能劳动?”
1980年冬,张本林因病逝世,带着对乡亲们的不舍,离开了他一生忠诚的共产党事业,离开了他挚爱的这片热土。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张本林的精神已成为一座丰碑,永远在南河头人民心中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