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走进青县曹寺乡后洼村村民王振龙的育苗棚,一畦畦菜苗长势旺盛。王振龙和爱人李维凤穿梭在苗间,不时将看到的杂草拔出,甚是精心。
走出育苗棚,他们又来到了韭菜地。现在正是韭菜上市的季节,割上十几捆,李维凤就骑着三轮奔向周边的集市去了。
“振龙叔是俺村的脱贫户,别看他身体不好,但是他有志气,不等不靠,一直都努力种菜、卖苗,就想靠自己的双手奔个好日子。”后洼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彦介绍道。
听王洪彦这样讲,王振龙笑着说:“这些年,全靠着党的好政策,让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脱贫的过程中,俺村村‘两委’和王书记,给俺的帮助和关心更不少。大伙儿都盼着俺的日子越过越好,俺哪能松劲儿呢?”
原来,这些年,王振龙一直患有慢性病,两个孩子尚小,他们夫妻二人靠种菜、打工维持生活。过日子的来头少,可看病的花销却不小,还因此成了贫困户。2018年秋后,王振龙要动手术,种植的大白菜收不起来,差点就烂在地里。王洪彦积极联系做公益的朋友帮助卖菜,一周时间里,各路爱心人士涌向后洼,就将1.5万公斤白菜顺利卖完。2020年疫情期间,王振龙储存的5000公斤红薯又遭遇了销售难题,同样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销售一空。
点滴的帮助,在王振龙的心中转化成了要过好日子的动力。除了种菜、卖菜,他还被纳入公益岗位,成了后洼村及红色教育基地的保洁员,每天尽己所能为村上搞好服务。
“白天,俺就负责管好地里的菜和苗儿,晚上,再把咱村上的大街都扫干净。赶上星期礼拜的,俺家小子们也跟着一块打扫卫生,四处都清得干干净净。”虽然身体有些不便,但王振龙并没有放慢生活的脚步,早出晚归,已成了他过日子的常态。
这不,这个月,他又偷偷给自己找了个活儿。
晚上8点,草草吃了饭,安顿好两个孩子,他们夫妻俩抄起剪子就出门了。目的地不远,就是村里街边的绿化带。借着路灯和头灯的光亮,两个人朝冬青比划上了。一边剪、一边修,不知不觉就干到了晚上12点多。
“有一天晚上11点多我回村,看见他家两口子在道边上,我就问,你们干嘛呢。他也不跟我说实话,告诉我在外面玩呢。”王洪彦笑着说,“我一看地上的树叶子,就明白了,这是义务给村里剪枝了。自己买的工具,也不跟俺们要工钱。我怕他累着,告诉他别干了,就是不听,这都剪了半个月了。”
“这树都是前几年村里花钱费力栽下的,要是不及时剪,光长叶子不长根,容易死。”王振龙说,打扫卫生时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心知村里资金紧张,要是雇人剪枝又是一笔花销,夫妻俩一商量,就悄悄义务劳动起来。“别看不是俺份内的事儿,但俺知道,不管干啥,尽职尽责,才对得起大家对俺的这份帮助。”
冬青的修剪已接近尾声,这两天,王振龙又找到了义务帮忙的新方向。路边的杂草,成了他的“眼中钉”。他知道,村里要是雇人除草又是一笔费用。他正盘算着,自费购买两个打药泵,利用空闲时间,把路边的草给“消灭”了。
看着王振龙每天这忙那忙,王洪彦有些放心不下,总是劝他注意身体,少干点活计。
可王振龙却总是振振有词:“俺知道你怕俺累着,但忙起来,俺就高兴。你瞧,现在咱这日子不是越忙越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