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大蒜、地环……这些人人熟悉的蔬菜,在河北永民食品有限公司走上一圈,就成了酸甜爽口的佐餐小菜。做好这一碟小菜,河北永民食品有限公司已探索了20余年。近两年,更是借助现代化专业生产,不断开拓消费市场——
现代化工厂年产酱菜万吨
河间市南八里铺村,河北永民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咸菜气味弥漫,空气仿佛也变得“酸辣”。
腌制半成品,机械式切割、清洗、浸泡,再运送到滚筒中调味,最后包装成品……经过一系列紧张有序的操作,一箱箱咸菜制作完成。
“经过这两年的现代化改造,我们共建设了500个腌菜池,引进7台大型机械设备,5台打包机,已经能实现流水线作业,公司每年可生产酱菜1万吨以上。”公司负责人金永民介绍道。
他说,流水线生产作业,清洁卫生,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能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对同等菜品进行不同口味的分类生产。”
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持续打造一流的高标准品牌形象,是金永民办厂的“执念”。
公司所在地及周边不乏酱菜加工作坊,但实现流水线生产的屈指可数,为何金永民却一直“执着”于此?
“俺从20多岁就开始腌酱菜,干到现在,也有20多年了。这一路走来,深深感受到了品质与品牌对于这一碟小菜的影响。”金永民说。
他至今都忘不了,刚刚创业时,好不容易等到用心腌好的酱菜“问世”,开上三马车上街兜售,却总被人质疑不卫生的窘境。
“也不怪人家顾客‘嫌弃’,那时候腌制方法粗放,就连售卖,也是盖上塑料布就当防尘了。”尤其是外出学习,看到同类企业在现代化生产中成功“蜕变”,更是坚定了金永民升级生产的决心。
建起全封闭式生产车间,全程流水线化作业,为酱菜穿上“真空”外衣,不仅如此,还打出了“酱食尚品”和“永民”两个品牌,让这一碟小菜抓住了更多人的胃。
控制原料带动千亩蔬菜种植
抓好酱菜品质,除了打出现代化生产的“好牌”,金永民还手握另一张“王牌”——从源头上控制原料品质。
时入夏季,万物并秀。走进公司的原料种植基地,绿意勃发。
“这边是大蒜,5月中旬就能收获了,那边种的是辣椒,还在成长中。除了这些,每年我们还会根据生产需求种植地环、萝卜、豆角、黄瓜等多种蔬菜。”金永民说,为了确保加工食品质量,2016年,公司专门成立了河间市洪所种植合作社,流转了千亩土地作为原材料种植基地。
合作社种植的所有作物,实行专人负责制,从种植管理到成熟收获,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品类和用量,以确保加工食材的第一道质量关。
不过,现在千亩土地里种植出的蔬菜,已经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了。
为此,合作社又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与农户们达成购销协议。公司每年定期组织农业技术培训,从购种育苗到日常管理,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农户种植的蔬菜成熟后,供给公司,再由公司进行加工销售。目前,合作社共培养了20多名生产技术人员和160余名季节性种植管理人员。
微调品质让咸菜“保鲜”市场
广州、合肥、武汉等多地均有客户,有的客户一次要货几万箱……作为一家地处乡镇的民营企业,永民的触角是如何伸到了全国各地?
金永民说,强势抢占市场,“微调品质”是他们竞争获胜的“法宝”。这些年,他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保鲜”市场。
为了让产品质量和味道更加完美,公司外聘专业技术人才,专门负责配料、调味等工序。每年,还会高薪吸纳销售人员,不断进行市场调研。每一道新品上市,公司都会跟进市场反馈,再根据客户要求调整产品的佐料配比和包装标签等细节,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
“市场上啥卖得快,俺们就研究啥。还要根据客户的需要,做成甜口、咸口和辣口。”金永民说,现在公司的酱菜品种已经达到100多种,其中以水晶糖蒜王、酸豆角、红油豆角、清水甘露、红油甘露、酱甘露等最为畅销。
坚守“保鲜”带来的是良性循环。
“现在,我们每天可销出50吨产品,不仅直供北京华冠、首航国力、永辉等连锁超市系统,还覆盖了广州、合肥、武汉等全国20多个城市的700多家超市,并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金永民笑着介绍。
为了开拓更大的销售市场,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站,并打出品牌“酱食尚品”,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各大网站开辟了线上旗舰店。目前,公司的年销售额达到7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