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3日
第06版:06

听,地下管网在“说话”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洪 猛 叶慧永 摄 影 殷 实

街头上,行人纷纷加快回家的步伐,赵旭滨(中)和队员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听音杆声音很小,一辆电动车经过,也会影响定位。

遍布城区地下的供水管网如血脉般庞大复杂,每厘每寸都装在赵旭滨和队员们心里。

这是一支仅有4名成员的小队,常在上千平方米范围内找指甲盖大小的漏水点,他们承担着市区640多公里供水管网的测漏工作,这长度是沧州到北京的3倍多。

临近午夜,空中两三道闪电划过,像是要下雨的样子。

街头上冷清清的,仅有的三两个行人也纷纷加快了回家的步伐,只有赵旭滨和他的队员们依旧如故——

头戴耳机,身穿反光背心,一手握着检漏仪、听音杆,一手拿着拉钩、手电,时而沿着街道来回巡视,时而打开井盖委身探听……

这是赵旭滨和队员们最熟悉的工作日常。他们是沧州供排水集团营业公司的测漏员,承担着市区640多公里供水管网的测漏工作。他们像医生把脉一样,在上千平方米范围内找指甲盖大小的漏水点,沿管线听,顺阀门找,用耳朵找到深埋地下的“病灶”。

听 诊

吃过晚饭,49岁的赵旭滨又检查了一遍随行装备,准备出发。

他是测漏队的队长。

这天白天,居民反应水压不足,赵旭滨怀疑附近供水管道有漏点,可探察了一天也没收获,他决定趁夜里车少,再去找找。

遍布城区地下的供水管网,如血脉般庞大复杂,而其中的管道更是材质、粗细、年限各不相同。在日常使用中,这些管道难免会受路面施工、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破裂或渗透,进而影响居民、企业正常用水,造成资源浪费。

赵旭滨和队员们的任务,就是及时找到这些深埋地下的漏点以及对管网进行日常检查。

“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漏点,就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居民断水,企业停工,商场、饭店都会受到影响。”在赵旭滨心里,尽管这份工作不为大众熟知,但意义重大。

入职10年来,一旦管道出现问题,不论是否在工作时间,也不论昼夜、冬夏,赵旭滨都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测漏队其他队员同样如此。

5年前,27岁的聂文涛来到测漏队。这些年,他和赵旭滨一样,几乎没怎么在办公室里待过,双休日只是理论上的存在,春节加班也是常事,每天不是测漏,就是排查。

市区供水管网的长度是沧州与北京之间距离的3倍多。测漏员每年的工作步行里程,更数倍于此。耳朵是他们的听筒,双脚是他们的交通工具。

测漏时,队员们通常3人一组。两人在前,手持一人来高的听音杆,判断漏水大体位置;一人在后,用检漏仪进行确定。“听音杆就像筛查,优势是便捷、快速,但精度不够,需要操作员拥有丰富的测漏经验;检漏仪则像确诊,缺点是无法识别小漏点。”聂文涛把这份工作比作医生听诊,“早些年,测漏全凭一双眼、一双手,每个井盖都得掀开看,哪里出水挖哪里,后来才陆续有了这些仪器,但仍需配合使用,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

大 夜

22时,一辆黄色抢修车在路边停下,赵旭滨和他的队员们陆续穿戴好设备,准备测漏。

对他们来说,熬夜测漏寻常得如同一日三餐。

这是因为,听音杆类似医生听诊器,通过放大漏点震动产生的声音,进行测漏。而这种声音即便经过放大,也大多像蚊声一样细小,就算一辆电动自行车经过,也会影响定位。更何况,供水管道大多沿路铺设,白天车流量大,噪声也大。所以,对测漏员来说,夜里工作便习以为常。

听音杆传出的声音虽然细小,差别却不小。

管道材质、埋管深度、管径粗细、漏点大小,甚至漏点在管道上的位置是偏左、偏右还是向上、向下,都有所不同——有的像开水沸腾,有的像轮胎漏气,金属管发出的是“哗哗”声,塑料管发出的是“嗡嗡”声……

当年,聂文涛刚一接触这项工作时,光是分辨这些声音,就花费了好长时间。“能有什么窍门?全靠一遍遍听、一遍遍测!这工作,没个三五年入不了门!”

相比管道破裂,赵旭滨和队员们处理更多的是漏点、渗点:“有的漏点,一个月也走不了一立方米水,并不影响居民正常使用,但我们一样得找出来,因为每滴水都是国家资源,小隐患不排除,日后就会发展成大漏洞。”

正因如此,为了一个漏点,测漏队员们经常会把夜班上成“大夜”——从前一天晚上干到第二天天亮。而他们在夜色里努力工作的身影,也常常被人误解:“不少居民把我们当成了偷井盖的贼。”

漏 点

午夜已过,漏点还没找到,赵旭滨疲惫又心焦。

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哪里有管道,哪里有阀门,哪里有接头,测漏队员们都得装在心里。但一般情况下,漏水点未必就在地面积水的正下方,也许相隔仅几米,也许要在另一条街才能找到。

“测漏是个精细活儿,性子急的人干不了。可这又是个急活儿,得赶紧把漏点找到、修好,才不会影响正常用水,减少浪费。”赵旭滨说,聂文涛当年入职前,他考察了一个多月。

测漏工作,专业而又辛苦,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测漏队成立至今10年了,队员只有赵旭滨、王力光、聂文涛、杨秉雷4个人。

这个夜晚,漏点迟迟没能找到,这让聂文涛想到了年初的那次极寒天气。

天气越恶劣,测漏员越忙碌。因为气温骤变,容易导致管道破裂、接头松动。聂文涛依稀记得,仅在极寒天气的第一天,他就接到五六个测漏通知:“上一个漏点还没找到,下一个漏点就又出现了。”

寒风之下,漏出的水很快就把井盖冻住了。聂文涛只能先用锤子把冰一点点凿开:“锤子把都折了。”

“那天风大、车流也大,听音杆发出的嗡嗡声震得头都要炸了。”连续、多发的管道破裂,让聂文涛分身乏术,一连三五天几乎连轴转。

其中,解放路上的一次出水,测出3个漏点,且在听音杆、检漏仪上没有任何区别。3个点全都挖开势必会影响交通。凌晨三四点,赵旭滨和队员们在现场分析管道位置、周边环境,最终锁定了漏点位置。第二天一早,抢修队进场开挖,队员们又都赶了过来,确定漏点之后,才回去休息。

赵旭滨算过,仅去年一年,他们参与检出的漏点就有200多个,节水量达210万立方米,够17500个三口之家用一年!

他说,这成绩,够他骄傲一辈子!

凌晨3点,除了路灯和广告牌发出的灯光,赵旭滨再找不到其他光亮。雨点落在仪器上,他吃了一惊:“下雨啦?哥几个加把劲儿!找到漏点,咱就下班!”

2021-05-13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洪 猛 叶慧永 摄 影 殷 实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2321.html 1 听,地下管网在“说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