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4日
第05版:05

41年前,一位县级干部顶住各方压力,率先实施农业“大包干”,发出我国农村改革的先声,却积劳成疾,倒在了他倾注一生心血的土地上

关金钟:吴桥改革之路的先行者

本报记者 杨金丽

关金钟(左二)在田地里和农民了解情况

闯出一条路来!

在吴桥,说起关金钟,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会情不自禁地提到一个词:“关金钟——大包干——上棉花”。虽然他在吴桥工作的时间不到两年,但他带动当地老百姓率先实施农业“大包干”,让这片土地焕然一新。

关金钟是吴桥人。早年参加革命,1946年入党,在南皮、中捷等地工作。1959年全国“政法”战线英模会上,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接见。

1979年春,关金钟以县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的身份主持吴桥工作。踏上家乡的土地,他的心一阵阵刺痛:全县469个大队,只有百分之四十勉强维持温饱。

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统一县委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农村实行“大包干”。

走访中,前郭村自己摸索实行的“五定一奖”联产承包责任制让他眼前一亮:这颗火种,只要大风一吹,一定会在吴桥大地上熊熊燃烧起来!

关金钟正式进驻前郭蹲点。吃住在前郭,“帅帐”设在大队部的破院土房里——他要把前郭的做法在全县推广。

关金钟认定这是一条解放农民积极性的必由之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一个实行“大包干”加棉花生产的思路,在他的脑海里渐渐成熟。

顶着压力,上!

改革之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仍根深蒂固。更何况,当时河北省是受极左思想影响的重灾区。

“远学小岗,近学前郭,包干到户,大胆改革。”1979年7月20日,关金钟此话一出,一下炸了锅。只有少数干部支持他,大多数干部思想还转不过弯儿来,担心政治出问题。

当年8月24日,在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关金钟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党的现行政策落到实处。他越说越激动,一把摘下头上的帽子,往台上一摔,激动地说:“分田到户,就这样干了!如果错了,我负责任。我不怕丢乌纱帽!”沉寂片刻,会场上突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大包干”迅速在全县蔓延开来。但在冀鲁交界的沟店铺大桥上,在德州宁津、陵县农村的大街上、电线杆上,却挂上了标语:坚决抵制吴桥资本主义复辟风。

上级有关领导找关金钟谈话,别把步子迈得太大。

有人心里敲小鼓。关金钟却心中笃定。对不对,看庄稼好不好就知道。

9月下旬,《人民日报》内参报道了吴桥县前郭大队“大包干”的消息。吴桥的做法得到了肯定。

听说山东的“鲁棉一号”产量高,他找到县供销社主任,用恳求的口吻说:“买种子的20万元,不跟群众要行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关金钟哽咽了:“我替全县的棉农谢谢你了。”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农民的积极性抑制不住地洋溢开来。

倒在心爱的田地里

要吃饭,就种棉。关金钟和千千万万吴桥人一起,想象着棉桃绽放满地雪白的景象,盼望着棉花大丰收。

1980年9月16日,在于集公社机关礼堂,县委召开全县联产计酬工作会,讲着话,关金钟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有人劝他:“关书记,你要保重身体呀,全县人民发家致富可都指着你啦!”“不要紧,我能顶得住……”布置完工作,他赶往麦田,察看秋收秋种情况。在麦田里,他脸色蜡黄,双眉紧蹙,豆大的汗珠往下滚,他不由自主地捂住了胸口……随即,他被送往县医院抢救,诊断为心脏病,终因医治无效,5天后,年仅56岁的他永远地离开了为之倾注心血的这片土地。这一天,恰是农历八月十五。

这一年,吴桥县平均单产皮棉38公斤,首次达到全地区人均分配收入第一名。1981年单产皮棉达到51.5公斤,跃居全省第一。

关金钟去世后,吴桥当地的干部群众几千人自发冒雨为他送行。如今,在吴桥说起关金钟,很多熟悉他的人还不由自主地落泪唏嘘。

2018年,改革开放40年。吴桥县政协为纪念关金钟,出版《永远的记忆》一书。封面上,戴着眼镜、温厚笑着的关金钟,仿佛从未远去。

人们说,关金钟身上,不仅有焦裕禄一心为党为民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改革者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

2021-05-14 本报记者 杨金丽 41年前,一位县级干部顶住各方压力,率先实施农业“大包干”,发出我国农村改革的先声,却积劳成疾,倒在了他倾注一生心血的土地上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2431.html 1 关金钟:吴桥改革之路的先行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