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4日
第05版:05

红色运河记忆:划着凌排送军粮

杨金丽 魏志广 陈立新 杨海利 摄影报道

杨植正(前)边介绍老物件,边讲解其中蕴含的红色故事。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还是一条红色之河。在王维屯乡村记忆中心,把那些老物件里藏着的故事连在一起,就是一幅惊心动魄的革命画卷

青县段大运河东岸,绿树掩映中,有个普通的村庄:青县马厂镇王维屯村。村里有个乡村记忆中心,里面藏了不少宝贝,我们沿着运河一路迤逦来访。

村子里房舍整洁,广场敞阔,村路两边电线杆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不少村民已住进了楼房,一派新农村新风光新气象。绿树林荫中,一座斑驳古色的“王维屯乡村记忆中心”赫然眼前。

走进其中,目力所及都是老物件:碾子、大车、扁担、木桶、老家具、货郎担、剃头净面具、还有各式各样的灯具。

给我们做向导的,是77岁的杨植正。杨植正是青县党史研究方面的专家。有意思的是,老人每介绍一个物件,必说上一段故事,这故事还都跟大运河、跟红色文化有关。

工具箱秘密传播党的早期声音

展室中陈列着很多过去人们使用的笼屉、食盒,以及现在人们很少见到的张箩匠喊板、马尾箩、工具箱等器皿。杨植正说,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声音,就是通过它们秘密传播的。

1937年初,定州籍共产党员刘德太受党组织派遣,以出售眼药为名来到青县北部,秘密传播马列主义,物色共产党员人选。青县曹寺村人樊云峰,家境贫寒,从十几岁就外出扛活,后来拜师学习张马尾箩、修笼屉。出师后经常在青县北部串乡做买卖,后来结识了刘德太。二人情投意合,关系密切。后来,刘德太告诉他自己是中共党员,对他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并派他到马厂兵营散发革命传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1937年6月,在青县南王庄大车店里,刘德太介绍樊云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樊云峰成为青县第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樊云峰入党后,与刘德太保持单线联系,接受刘德太的直接领导。他利用到马厂兵营等地张马尾箩、修笼屉的机会,将刘德太事先写好的革命传单藏在工具箱内,秘密散发张贴出去。樊云峰每次到马厂兵营散发或张贴传单,刘德太都在附近的仁和镇等候。

透过这些老物件,我们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一位张箩匠,戴着草帽、扛着工具箱,行走在运河两岸。张箩、修笼屉只是一种身份的掩护,党的早期声音就这样在青县一带秘密传播。

那盏刻有“驱逐日寇”的油灯

陈列室中收藏着不少油灯,有的是狮子型的,有的是侍女俑造型的,有的是小老鼠上灯台的,有的是莲花状的,有的如玉净瓶般又细又长、姿态各异,简直是一个小型的油灯博览会。在密密麻麻的油灯中,杨植正拿出一盏其貌不扬的油灯,指着上面的文字说:“这可不是一盏简单的油灯,它是抗日战争的最好见证。”

这盏油灯通体黑青色,造型简单,油灯两头都是圆盘,上小下大,中间有圆柱相连。仔细看,圆柱上刻有“驱逐日寇”四字。杨植正说:“抗日战争时期,青县一带沦陷在日军铁蹄之下。老百姓不甘心做亡国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挖地道、埋地雷、截敌船、修筑高房堡垒,与日伪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这盏灯的后人说,这是他们家在挖地道时,放在地道里照明用的。后来抗战胜利后,地道废弃不用了,这盏灯也从地下拿了上来。”

杨植正说,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非常残酷。为了减少伤亡,很多百姓家挖有地道,地道口直通村外。这样既可掩护八路军干部,又能储藏粮米物品,以防被日伪军搜刮一空。这盏油灯不大,“驱逐日寇”四个字却不小,刻写得苍劲有力。幽暗的地道里,独燃着一盏“驱逐日寇”的油灯,可见抗战的艰辛与恶劣,更可见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

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

老纺线机、织布机、鞋夹杆、小推车、油灯……每经过一个老物件,杨植正总能讲上一段红色的故事:“这是挖地道打鬼子用的工具,这是战时支前用的小推车,这是做军鞋时支的鞋夹杆,这是在运河上用来传递情报的伯公灯,纺线机纺出来的线、织布机织出来的布用来做了军装……”

杨植正介绍,青沧一带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了八路军,1947年青沧战役后,这一带就成了解放区,人们觉悟高,参加拥军支前活动很踊跃。他引用当地老百姓的一首民谣,来说明当时人们的支前热情是多么高涨:“最后一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伤员上;最后一个儿,扛枪上战场。”

划着凌排送军粮

在石碾旁,杨植正一边介绍石碾的用途,一边讲起平津战役打响前,青沧人民支前的动人故事。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几十万部队迅速入关,包围平津。为了保证补给,解放区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青沧人民用碾子磨面,做成军粮,通过运河送往平津。平津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运河上结冰后,王维屯村及附近周边村民们就用凌排运军粮。”说着,老人拿起了放在一侧的一个工具说:“这叫冰锄子,木柄下装有铁制的锥型器。运军粮的凌排是特制的,面积比普通的大,运粮人站在凌排中央,用冰锄子在运河冰面上划行。听老人们说,当年在运河上,划着凌排送军粮的人很多,场面蔚为壮观。”

杨植正说,近年来,随着农民们搬进新民居,过上好日子,老物件逐渐失去了作用。有感于此,王维屯村决定建立乡村记忆中心,把王维屯及附近村民们不用的这些老物件收藏到一起,进行展示。

展览馆里还收藏了不少老门窗、钟表、匾额、楹联等老物件。每一个老物件,看似陈旧,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或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雕有福禄寿喜窗棂的门窗、运河人家使用的扁担、木桶、木盆、鱼叉、鱼虾篓、轮式人畜提水车、破冰工具等。它们展示了运河人家的生产生活状况,隐藏着丰富的运河秘语。

2021-05-14 杨金丽 魏志广 陈立新 杨海利 摄影报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2430.html 1 红色运河记忆:划着凌排送军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