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7日
第05版:05

拍鸟不止 护鸟成“痴”

祁 洁 崔晓萌 陈子康

用鸟儿的照片反映生态环境变化,提高人们爱鸟护鸟意识,81岁任丘市民刘庚辰背着相机行走乡间,拍了上万张鸟儿的图片,并于近日举办专题摄影展—

“五一”前夕,“任丘生态好,不请鸟自来”摄影展在任丘市文化馆展出。把多年来拍鸟的照片向公众展出,81岁的任丘市民刘庚辰圆了最大的心愿。

在上万张鸟儿的照片中,选出百余张进行展出,刘庚辰费了一番工夫。哪张鸟儿的姿态更优美?哪张拍摄得更有难度?张张难以取舍,光选照片,他前前后后就用了半个多月。

“刘老师,您的拍摄水平可了不得!”每次听到别人表扬,刘庚辰都要“纠正”一番:“不是我拍得好,是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不然哪能拍出这效果。”环境好不好,鸟儿来作证。这是才是他拍鸟的初衷。

刘庚辰拍鸟源于一次偶然。头些年,他从任丘农业局退休后,一时闲下来有些不适应:“干点什么打发时间呢?”每次去公园遛弯儿,看到漂亮的花花草草,他就顺手掏出手机拍几张。照片越拍越多,癖儿也越来越大,手机换成了相机,拍摄地点也从家附近向周边扩展。

2016年6月的一天,刘庚辰去白洋淀拍荷花,不经意间,他抬头望见几只大雁在空中飞着突然俯冲向水面,平静的水面顿时水花飞溅,很是壮观,刘庚辰心头一喜迅速摁下了快门。水波潋滟,鸟儿翔集,他由衷地感慨:“水清鸟自来,哪儿的鸟多,证明哪儿的环境好,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从此,他与鸟儿“喜结良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拍鸟,首先要爱鸟。这是刘庚辰拍鸟的原则。每次出去拍鸟,他都拎着个小型折叠帐篷,一旦发现目标,就在适当的距离外打开帐篷偷偷地拍,“不能因为拍片干扰了鸟儿的生活习性,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刘庚辰强调道。

拍鸟的过程中,除了拍到许多精彩的“鸟照”,刘庚辰还收获了不少感动。

石油总部家属院里有个小花园,鸟特别多。刘庚辰经常背着相机到那儿拍鸟。去了几次,他发现一位居民经常带着鸟食过去喂鸟。后来,这位居民还专门用遮阴网在花园里搭了个小棚子,谁去拍鸟,可以在棚子里拍,这样可以让鸟儿不受惊扰。

有位专做葫芦烙画的市民,发现自家院里经常有鸟飞来飞去,他把收藏的长把葫芦上掏个洞挂在房檐下,一个多月时间,洞里就孵出了五六窝小鸟。

还有一户人家在石榴树上发现个鸟窝,一直没拆。头些日子,刘庚辰听一位亲戚说,这家在窝里发现了一只白头翁。

人们的爱鸟护鸟意识越来越强了,刘庚辰高兴得不得了。但同时,他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下乡拍鸟的途中,他时常看到一些果园为了保护果子,在果园上空架设防鸟网。有时在公园里,也时常看到有人用弹弓、枪弩打鸟。为此,刘庚辰跟对方着了不少急。有的听说听劝,有的却怎么也劝不动:“又不是你家鸟,你凭啥管?”最后,刘庚辰只得无奈地撂下一句话:“再伤害鸟,有你后悔的时候。”

生气归生气,怎样提高大伙儿的爱鸟意识?刘庚辰琢磨一番萌生了一个新想法:“这些年拍的照片,哪能光自己一个人欣赏,得让它们在社会上发挥点儿作用。”于是,在任丘市文化馆和女摄影家协会的协助下,刘庚辰决定把自己拍鸟的照片展出来,他还给自己的摄影展起了个接地气的名字——“任丘生态好,不请鸟自来”。

“爷爷,鸟儿为什么会在这儿活动?”摄影展现场,一个女孩指着一张照片问。刘庚辰笑着说:“水变清了,周围的环境愈发让鸟儿满意了,所以它们就喜欢上了这儿。”听完,女孩举起手机把照片拍了下来。

怎么评价一张“鸟片”拍得好不好?摄影展现场,不少人请教刘庚辰。刘庚辰指着一张照片分析着:“除了要抓准动作,更要有情感,能讲故事。你看,这张照片中,电线上站着的几只小淀鸥总是张着嘴东张西望的,一会儿大淀鸥就叼着小鱼过来喂食了。仔细看,大淀鸥把小鱼放到孩子嘴中时那慈爱的眼神,深刻流露出父母对孩子的细心呵护。”在刘庚辰看来,每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段温情的故事。

“这么大岁数了,您可得多注意身体。”平日,亲人朋友总是这么劝他。刘庚辰却笑答:“不拍鸟,哪能有这副硬身板。”

5年来,刘庚辰走遍了任丘市的河渠、村庄、果园、公园,还远至省内外不少山区、草原。以前,每次背着相机出门,老伴都叨叨他半天:“80多岁的人了,为了拍鸟连命都不顾了。”如今,老伴也加入了他的拍鸟阵营。在一声声快门中,在一个个光影变幻里,那个拍鸟成痴的人和鸟的故事,仍在继续。

2021-05-17 祁 洁 崔晓萌 陈子康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2594.html 1 拍鸟不止 护鸟成“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