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5日
第06版:06

百岁老人笑对人生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刘卫国

沧县杜林回族乡杜林村北街有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大家长”是99岁的陈树芝老人。

她耳朵有些背,但眼不花,还很健谈。面对生活乐观积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让她精神矍铄。

养生有道

5月的一个上午,和煦的阳光照进杜林村的一座临街楼房。“哈哈哈”的笑声不时传出。陈树芝正在家中乐呵呵地与儿子、儿媳聊天。

老人雪白的发丝梳得整整齐齐,一袭红衫干净喜庆。她身体健康,见到记者进门,热情地打着招呼。

“来,快坐下。”“离得远不远?”“喝点水。”老人眼睛里闪烁着慈祥的光芒,说起话来清脆利落。

提起长寿的秘诀,陈树芝的儿子曹锡恩说,老人生活规律,一天三顿饭不挑食,偶尔还喝点酒。“老人最爱吃的还是肉,每天都吃肉,且爱吃肥肉。5年前,老太太一个人能吃进去一个肘子。”他笑着说,肥肉没少吃,可老人的血脂、血糖、血压都非常标准,比很多年轻人都正常。

陈树芝老人还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每逢儿媳做活认不上针时,老人都能迎刃而解。几年前,老人还经常坐在桌前绣十字绣,绣好的“牡丹图”“全家福”就送给家人。

曹锡恩说,平日里,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听戏,每天晚饭后,就独自在房间里看央视的戏曲频道,困了就睡,睡醒了接着看。

家风和睦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每逢节假日,奔忙在外的曹家子孙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回家中,围绕在陈树芝的身边。

“奶奶,我买了您最爱吃的肉。”“奶奶,这些都是应季的新鲜水果。” 数十儿孙欢聚一堂,儿女嘘寒问暖、曾孙追逐打闹,热闹不已。

如今生活安逸平静,而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陈树芝没少受罪。1922年,她就生在沧县大官厅乡一户普通农户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和家人不得不出去逃难,在天津纺纱厂打工。后来,年纪大了就回家成了亲。结婚后,为了贴补家用,老人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干零活,修河堤、纺纱线,什么杂活都干过。

在曹锡恩的眼中,母亲不仅吃苦耐劳,还是个知识青年。

“母亲小时候上过两年学,但后来因为战乱而中断,只认识些许汉字。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扫盲班,母亲在那学了不少知识。”陈树芝爱看书,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读书。现如今,老人仍能看书看报。

知足常乐

曹家子孝孙贤,和睦的家风在杜林村远近闻名。

曹锡恩说,打记事起,就没听母亲说过别人的不是。他和妻子结婚50多年,母亲始终跟着他们生活,婆媳间也从未有过矛盾。

这份豁达和乐观也是陈树芝长寿的秘诀之一。

在村里,谁家遇到困难,老人都想办法去帮一把。十几年前,一墙之隔的邻居家因为开豆腐坊无暇照顾孩子,陈树芝就带着孩子在自家院落里玩,一带好几年。孩子慢慢长大,就把陈树芝当成亲奶奶般,逢年过节都来探望。

她常常教育自己的儿女,做人要正直,要多帮助别人。在老人的影响下,儿女们都活跃于医疗、教育等各行各业,儿子曹锡恩曾获得“省劳动模范”称号。

经历了上个世纪的苦难,见证了中国百年的变迁,陈树芝更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今,老人身体健康,还能读书看报,在村里出了名。村民们都说,老人心眼儿好,才如此长寿。而老人认为,除了孩子们孝顺,她也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

2021-05-25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刘卫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3328.html 1 百岁老人笑对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