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5日
第06版:06

魏兰香 唤醒沉睡的历史

本报记者 杨静然

人物简介:魏兰香,74岁,黄骅市博物馆原馆长。白手起家建起一座博物馆,改写了黄骅的历史,使之从战国时期上溯到了3000年前的细石器时代。她领导下的黄骅市博物馆,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地县级博物馆”。她个人先后获得文化部、人事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授予的多项荣誉称号。

搜集文物

她走遍黄骅所有自然村

魏兰香与文博工作结缘于1979年,至今已经30多年。74岁的老人回忆起工作的起初,种种经历仿佛如昨。

1979年,30多岁的魏兰香调到当时的县文化馆。看着几十件被称作文物的“瓶瓶罐罐”,她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为此,黄骅市原先的331个自然村,魏兰香走了个遍。

有一截石碑,是一年麦熟时节在羊二庄大坑里发现的。听到消息,中午12时,她骑车带上才5岁的女儿,顶着炎炎烈日就奔了去。盐碱地上不长树,15公里土路连个荫凉都没有,汗水湿透衣衫,孩子热得直哭。她把碑文拓下来,跟村民们座谈,还顺便征集了几枚铜钱,这才满载而归。

旧城大堤柳村发现了宋墓群,挖出来的瓷瓶瓷罐,被邻近两个村的村民哄抢。她和同事闻讯赶去,一家家地做工作,硬是把20多件文物挨个要了回来。

聚馆古贡枣园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魏兰香无数次往返于石家庄、北京之间游说。在省里评审期间,有些专家和领导对活着的植物申报“国保”不理解,她就找省长、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文物专家,向他们介绍古贡枣园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终于得到了国家文物局领导和文物专家的认可。聚馆古贡枣园也在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保”,开创了植物类“国保”的先河。

为筹建博物馆

腊月二十六病倒他乡

早在1984年,魏兰香的心中就酝酿着一个大胆的设想——建一个博物馆,展示黄骅的历史和未来。随着文物藏品日益增多,文博事业不断发展,她的这个愿望也愈加强烈起来。

在别人异样的目光里,魏兰香踏上了漫漫求援路。她积极寻求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北京、省城、地区三点一线地跑。因为没有经费住宿,她每次去石家庄都是早晨坐车去,下午办事,晚上搭1:30的夜车往回返,第二天还不耽误上班。1984年农历腊月二十六,当别人欢欢喜喜准备过年的时候,她却独自一人病倒在了石家庄,高烧39度多。

魏兰香的诚心赢得了各级领导的支持,100多万元的资金,她是一万元、两万元、三万元、五万元一点点筹集来的。

1989年11月1日,占地8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古香古色的黄骅市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开放了。许多人称它是黄骅市的“大观园”“小故宫”,许多专家、领导对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陈列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8000多件藏品,不只让这个县级博物馆足够“富有”,最重要的是改写了黄骅的历史,使之从战国时期上溯到了3000年前的细石器时代。

痴心文博

为了脚下这片土地

1999年5月,魏兰香从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原本可以在家享享清福的她,却因工作需要又于2002年7月被返聘,重新担任博物馆馆长。

重返工作岗位,她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为了修缮博物馆,她把自己的一套房子卖掉,用10万元卖房款垫付了修缮费。几年间,她先后从省、国家、港口等有关部门争取上级支持资金上百万元,还经常和博物馆的同事们加班加点地忙活。再次焕发生机的博物馆,每年都要搞10个以上主题展览,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黄骅古为退海之地,2700年前‘煮海为盐’,东汉时就有过‘万灶青烟皆煮海’的盛况。黄骅盐区集中,形似一座天然博物馆,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资源,建一座海盐博物馆……”为了这一设想,63岁那年,魏兰香主动请缨筹建海盐博物馆。

从内蒙古、甘肃到青海,她和同事参观了26个产盐省份博物馆,布展、摆放物品、灯光等都作了研究。终于,2009年10月,河北海盐博物馆在黄骅市正式开馆。

2019年,位于黄骅市羊二庄回族镇的海丰镇遗址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标志着黄骅市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入新阶段。

……

这些当初想都不敢想的事,在魏兰香的努力下,已经一点点地成为现实。

2013年12月,她从黄骅市博物馆离开。半生获奖无数,但最让魏兰香感到自豪的,却是她脚下的这片土地,正变得越来越美。

2021-05-25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3329.html 1 魏兰香 唤醒沉睡的历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