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连芳(1920年-2000年),盐山人,1933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历任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主任、回民支队政委、云南省民族学院首任院长、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13岁参加革命,18岁入党,20岁筹建冀鲁边区回民支队,27岁任沧州首任副市长。两次筹建回民支队,审判大汉奸刘佩臣,30岁赴云南。80年的人生中,有67年在为民族解放和民族团结而奋斗。
30岁远赴云南
深入民族工作50年
2010年冬,云南几位客人来沧州寻找元代李京的资料。经本报与沧州数位文史工作者考证,最终推测这位50岁奉命出使云南的元代河间路人,籍贯约在沧州东南部。李京,因出色的出使治绩,被云南人誉为“丽江圣人”。巧合的是,继1301年李京出使649年之后的1950年,又一位沧州东南部的人再次入滇,并被云南人誉为民族战线的“坚”兵。
这位“坚”兵就是王连芳。1950年8月,他以中央民族访问团二分团副团长的身份到云南扎根,直到2000年逝世。
在王连芳80年的生命里,有67年为革命而战。其中有17年在津沧鲁一带,而剩下的整整50年都在云南。或许因冀鲁边区回民支队的战功太过耀眼,以至于他在云南整整50年的不朽功勋,似被家乡人忽略了。
王连芳奔赴时的云南,远非现代人眼中的宁静宜居。部落重重,言语不通,险象环生,进入高山密林,随时都会丢掉性命。“一个连途经盏西大幕文景颇山寨,当地头人、群众误信敌特‘解放军要杀绝山头’的谣言,伏击该连。部队死伤20多人,四面被围。”在王连芳的回忆里,类似生命危险随处可遇。丛林里对峙的是民族兄弟,不能开枪,还要走进他们心里。
“群众仍不吭声,出现令人尴尬的冷场。然而,队员们毫不气馁,坚持每天做两三件好事来感召群众。开始,老百姓对工作队做好事也不理解。盈江县南算的一个工作队员帮一位老人挑水,他一走开,老人就赶紧把桶里的水倒掉。”民族习惯隔膜,好心好意,也会被当成恶意。“队员不领会老人的行为含义,一连好几天坚持给老人挑水,挑了倒,倒了又挑。直到与老人交上朋友后才明白:这里祖辈传下来的说法是,汉人没有好的,怕工作队在水里放毒药,才一再把水倒掉。”
面对不同的风俗,积累了丰富民族工作经验的王连芳也得摸索前进。他曾感叹:堵,只能解一时之急;疏,才是治本之法。但一个字的经验,往往就是几条甚至百十条生命的惨痛付出。王连芳本人,就因“沙甸事件”被错误关押两年,女儿因之服毒自杀。
事国惟忠,待人惟诚。“盈江县莫空景颇族寨的工作组,一大早把住地附近的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白天随群众到田间犁地,工作队员严格遵守纪律,歇晌吃饭时,便吃自己带的饭,喝自己带的水。时间一久,群众感动了:‘天下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人!光干活不要钱,还不吃我们的饭。’后来到吃饭时,就硬把队员们的冷饭抢去,端来热汤热饭。”
王连芳他们终于用饱含忠诚的汗水、泪水、鲜血乃至生命,换来了当地民族大团结的欣欣气象。
狱中智斗日酋
解救党员干部60余人
王连芳一生有三次牢狱之灾,一次是“文革”期间,一次是因“沙甸事件”,一次是抗日被俘。
1943年11月7日,王连芳被敌重兵包围,他原想留一颗子弹自尽,不料射击情急,子弹打完,最终被俘。敌人不知道王连芳的真实身份,多次进行毒打。王连芳只求速死,大骂敌人。第三日,王连芳被伪军认出,身份暴露。接下来,日酋松浦正己改变了策略,让王连芳的父亲、大哥、二哥来探望,绝口不问回民支队的事。
后来,王连芳被单独关押,连续三天不审不问。王连芳心想,身份暴露,敌人可能会用一切手段诱降,求死似乎不可能。他想起上级对被俘领导同志的指示:不屈不死,争取脱险,继续革命,不要轻易自杀。
一天傍晚,日酋大佐长谷川、松浦正己,精心设清真盛宴招待王连芳,并请来自称是清真的日本人西园静雄和一个自称是中国人的翻译作陪。日酋满面堆笑说:“这里的好,有饭吃,当八路的不好,饭的没有。”王连芳当即站起来,一把掀翻桌子,大声怒骂。但敌人却没生气,只是苦笑说:“王先生对我们误会太深了,以后会慢慢地明白。”后来,松浦把王连芳带去见被俘的其他党员干部,突然宣布:“只要王先生说放你们,我就放人。”被俘的干部群众有60多人,此前日酋都让王连芳见过,多数是回民支队和县里的领导中坚。第一次短暂的见面,王连芳趁机组织3位领导同志口头成立了绝密党支部。
王连芳低声征求其他3位支部成员的意见,随后表示:我可以表态,你们放人好了。日军当即放了10多名党员干部和30来名群众。王连芳要求继续放人,但日酋说以后再放,并把王连芳请到饭店继续诱降。回囚室后,王连芳思考如何争取把同志们全部释放,也意识到敌人利用他支队政委的影响,诱降整个回民支队。他决定劝说来诱降的二哥王连璧向渤海军区党委正式汇报请示。
军区党委回信:“只要思想不动摇,要千方百计把被俘的同志们营救出来。”王连芳正想不出用哪些“千方百计”时,王连璧提出,给回民支队写假劝降信。于是,他通过王连璧向上级汇报并要求秘密派负责同志面告。在上级的支持下,松浦信以为真喜出望外。原来松浦曾在孙清屯(今属南皮)据点当部队长,因被告发,调回军部,很苦恼。他想立一大功,让长谷川“看得起”。
假信交给了王连璧,王连璧又以支队领导的名义回了封假信,松浦看后又放了几人,但怕失去要挟的本钱,不再放。王连芳再次写假信,大意是让回民支队信任松浦,考虑部队的去向(是否投敌)。王连璧再次回假信,称上级已有察觉,要求部队靠拢。于是松浦又放了几个人。再放人已很困难,征得上级同意后,由王连芳妻兄刘庆云冒充支队参谋与松浦面谈全部放人和支队去向的具体问题。
长谷川闻讯大喜,令松浦立即放人。就这样,60余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全部获释,除后来在东北作战牺牲的外,幸存者都成了革命中坚、党的高级干部。
两建回民支队
审判大汉奸刘佩臣
王连芳和刘振寰等是冀鲁边区回民支队的创始人。1940年7月,王连芳任支队政委。这支部队从1940年建立到1945年,与日本侵略者、汉奸英勇作战100余次,攻克敌人大小据点40多个,歼灭日军、汉奸2000多人,缴获长短枪2600余支、机枪10多挺、各种炮20多门。由初建时期的20多人,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具有1800人的抗日武装。
冀鲁边区回民支队开赴东北后,留下30人的手枪队。1946年,以手枪队为基础,王连芳筹建了渤海一分区回民大队,队伍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于是,渤海军区一军区回民支队建立。
1947年解放沧州时,因部队老骨干多,支队打得非常出色,被派驻火车站保卫铁路。当时解放区的回汉群众,一边麦收一边参战,4天内动员200名干部、2万多名民兵、1000副担架、3000辆大车,群众捐粮7万公斤,柴13万多公斤,钱300多万元。27岁的王连芳任沧州市首任副市长。
当年6月15日上午,大汉奸刘佩臣被活捉。王连芳有意把刘佩臣关到他原来住宅里,并问他故地重游有何感触。面对自己曾悬赏杀死吃肉8年的老对手王连芳,刘佩臣矢口抵赖,并拿出逃跑时埋在地下的白崇禧赠给他的签名照片,表示当汉奸时是接受国民党的领导。但谎言掩盖不了罪恶,7月7日,刘佩臣被处决。
2000年2月23日,王连芳逝世,享年80岁。这天,天上飘着雪花,街上挤满送行的人,经匣只能高举着从人群头顶传递。
王连芳赴云南前夕,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并指示:“准备受冷淡,决心赔不是,一切听人家,先作自我检讨。”他的一生,尽管遭受过多次委屈,但切切实实践行了革命的初心。傣族人亲爱的“胖大爹老王”,沧州人所敬爱的王政委,在昆明金家山回民公墓长眠,每年都有群众自发去祭奠。尊崇和怀念,超越了岁月的消磨,跨越万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