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31日
第02版:02

家庭博物馆讲述百年中外文化

——博施医院旧址见闻

本报记者 鲁 萍

在市区黄河路北侧的沿河路,一座被绿叶覆盖的尖顶二层小楼,年代感十足,门口有一座写着“标注沧州”的石碑。这里就是始建于1898年、后由沧州市人民政府标注的博施医院旧址。如今,这座小楼被建成家庭博物馆,讲述着大运河畔百年来的中外文化。

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英国医生路博施,从故乡曼彻斯特来到中国,最初先到内蒙古朝阳,不久后到任马大夫医院院长(现为天津肿瘤医院)。路博施在天津任职期间,先后于1892、1894年春天,通过大运河乘船到沧州义诊。每次来沧州,他至少要住个把月的时间,工作废寝忘食成为常态,问诊、手术,少有停歇,一个月内诊治病患约1500人。1894年,路博施不幸染病去世。1898年,路博施的家人为了纪念他在沧州的医疗工作,捐款建了博施医院,位置就在沧州大运河畔的南关口,占地40亩,平房数十间,病床50余张,首任院长是另一名英国医生潘尔德。

1901年,路博施家人再一次捐款,将医院扩大到70亩,并建立连廊,把房屋之间独立的建筑连成一体相通,还修建医院围墙,建成五座别墅,成为外国医生办公、生活的居所。目前的博施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号楼旧址。

博施博物馆现在的主人滕凤华当初并不知道这些。2013年,她从亲戚手里买下了这座别墅打算自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时任市中心医院宣传科主任陈秀春翻译的《英国医生与沧州博施医院》,这本书讲述了路博施的故事。她把这书看了又看,与家里人作了一个决定:这座房子见证了大运河畔的沧州中西文化交汇,见证了沧州现代医学的发展,它所承载的历史值得让更多人看见。

于是,滕凤华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那段历史,搜集历史资料。通过旧书平台,她找到100多年前出版的书籍,记录博施医院初建时期大量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06年的一张博施医院候诊室的黑白照片中,古风的导医台和休息区,与现代医院的格局相统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博施医院经历了四任英国院长后,迎来了第一位中国院长,名叫雷爱光。雷爱光重建了遭战争破坏的博施医院,让它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医院,参与创办了人民公园对面的“桥西大楼”,创新医疗技术,选拔年轻医务工作者学习进修……这就是后来的沧州市中心医院。雷爱光还建设了沧州卫校,并任首任校长,培育现代医学人才。

脉络逐渐清晰,滕凤华按照书籍里记载的内容,整理制作了百年博施历史年表,让人们对那段历史一目了然。她还选取博施医院重要节点时期的照片,放大后印制出来,配合历史年表摆放悬挂,博施博物馆雏形显现。

“这位短发的女医生是胡荣卿,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在博施医院产科接生近20年。后来,她离开博施医院,在李家花园开设沧州第一家妇孺诊所。后边还有胡荣卿和她接生过的孩子们的合照。”滕凤华指着一张照片介绍说,博施医院对沧州现代医学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听说在博施医院旧址有个小博物馆,一些曾经在博施医院工作过的老人都想回来看看。赵其雄一家三代都是“博施人”,先后在博施医院、沧州市中心医院工作,一家人故地重游,无限感慨;80多岁的杜萍阿姨,18岁时来到博施医院工作,后来在沧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工作到退休,工作期间曾抢救过无数人的生命,她和老伴儿一起来到博施博物馆,看到曾经的老照片和博施的过往历史,激动地流下热泪。

发掘历史,传承文化,成为博施博物馆的追求。几年来,在这里举办了许多场次的公益活动:《运河人家》研讨会、国学经典阅读、书画欣赏、国画研修讲座、沧州木板大鼓演出、沧州市中心医院党日活动等。“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博施医院旧址得以重新走进这座城市的视野,这里曾经孕育见证了沧州现代医学的发展,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民间驿站,见证大运河畔更多的发展壮举。”滕凤华说。

2021-05-31 ——博施医院旧址见闻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3803.html 1 家庭博物馆讲述百年中外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