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华白天伏案工作,晚上还要学习法律法规,起草调解、审判意见,这已成为她的常态。回顾20年来的审判工作,她办理了1000多件案子,没有一件错案;涉及的当事人有几千人,没有一人上访。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新时代人民法官“公正、廉洁、为民”的良好风范。
调解优先
工作中倾注全部情感
任秋华在法院用得最少的两样东西,就是开庭时穿的法袍和判案时用的法槌。这两样东西之所以用得少,是因为任秋华审理的案件绝大多数被她调解了。
“虽然你儿子离婚了,但孙女跟着妈妈生活,到时房子再给了孩子,不还是你们家的吗……”2008年,任秋华经手了这样一个案件:夫妻二人离婚后,女方带着孩子住在以男方父亲名义购买的房改房里。老人起诉儿子的前妻,要求其退还房屋。而女方为了要房产证和女儿的学费,也把老人和前夫分别告上法庭。几场官司都经历了二审。男方则表示还要接着打官司,与女方重新分割财产。
案件判决并不难,但判决后双方矛盾会进一步升级。任秋华经过3个月耐心调解,以孩子为切入点,一次次耐心做当事人的工作,提出了一揽子解决纠纷的方案,一起长达8年的纠纷终于化解。
“很多时候,法官多做一点工作,当事人就可以减少经年累月的奔波和焦虑。如果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我都会尽全力去做。”在多年的审判工作中,任秋华既解当事人的法结,又解当事人的心结,化解了大量关系基层百姓切身利益的易激化的矛盾纠纷。
公正严明
法律的天平从未倾斜
每一起案件的调解,几乎都倾注着任秋华的感情,但她却从没有拿法律当作感情交易的筹码。她办理了上千件案件,从没办过人情案和关系案,无一申诉、再审和上访。每个案件上都镌刻着“公正”二字。
“调解不仅是一种结案方式,更是一个工作过程。”任秋华说,这是一个释法明理的过程,一个解开当事人心结的过程,一个即使不能调解结案也为将来当事人正确理解判决、执行判决、减少申诉上访打基础的过程;一个体现法律价值和作用的过程;一个密切党群关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司法工作信任的过程。
在审理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时,任秋华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和当事人整整谈了个3小时,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时,已近中午12时。为了让当事人早点回家,任秋华抓紧时间制作出了调解书送达给当事人。等所有的事情忙完,已经快13时了。一方当事人的妻子从包里拿出两个皱巴巴的苹果,递到任秋华手里,感激地说:“你为我们忙了一个上午,快吃个苹果润润嗓子吧!”
一刹那,任秋华的眼睛湿润了。她明白,这两个苹果是当事人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法院、对法官的满意。
坚守岗位
带病忘我尽职奉献
任秋华为法律融入了善良的基因,爱心、尊重、信任、理解、耐心、倾听……参加工作以来,任秋华一直把这些给人温暖的词汇带入工作中,把一颗爱心捧给百姓。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好法官,却在2016年7月罹患重病,病痛的折磨使她不得不暂时离开自己为之奋斗半生的司法事业。但是,任秋华顽强地同病魔抗争,手术切除胃部近三分之二,术后身体还未完全康复,她又坚持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十几年来,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是任秋华坚持的原则。她珍惜职业,恪守法官的良知,维护法律的尊严,赢得了当事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新时期人民法官“公正、廉洁、为民”的良好风范。她牢记宗旨、情系百姓,以正气和智慧表达出自己对审判理念的诠释,对司法为民的理解,对司法廉洁沉静而坚定的坚持,对老百姓真实朴素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