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绚丽多彩、种类繁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中国画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山水画又是中国画中的精髓。从美术史的角度看,是先有人物画、花鸟画,后有山水画。而从艺术高度上讲,山水画是中国画的巅峰,傲视人物画和花鸟画,是中国文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最高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追求,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
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名人展厅所陈列的96位历史名人中,有一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开先河的人物,他就是史称中国最古的卷轴山水画《游春图》的作者展子虔。
沧州境内于汉初设渤海郡,一直延续至隋初。展子虔即渤海人,他生于公元550年,卒于618年后,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他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他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在这之前的魏晋南北朝,只有人物画而没有独立的山水画,山水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来处理的。从比例上讲“人大于山”,从水的表现上来看“水不容泛”即画船不画水,从笔法上讲只有线条的勾描而没有皴法,且画面平铺直陈,富装饰感然而缺乏空间感,总之山水表现是比较幼稚的。展子虔的《游春图》则大有改善,画中的人物再不是作品的主体,而是和山水并重的。早春二月,大地回暖,宫女们骑着马到山水中桃花林里来游春。人、马、舟、桥与山石、树木、江水的比例较之前朝画作已比较合适。树、石近大远小,江水斜下,两岸错落,树林密布,白云缭绕,显得疏密有致,透视的空间感和纵深感也十分恰当。江水起伏荡漾的波纹,渐远渐淡,天际水天一色,有“人在山中游,马在道上走,岸边有桃花,水中有行舟”的立体感。
展子虔的重要贡献还在于让山水画独立出来,并且是全景式山水,有高远、平远和深远,向观者展示他想表达的意境。在展子虔以后1400多年的山水画史中,意境成为成千上万山水画爱好者和专职画家追求的目标。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绢本设色,开创了唐代青绿山水的先河,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
《游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内,不仅是美术史专业研究的作品,而且是各大高校艺术院系临摹的经典作品。各位读者如有缘在故宫博物院看到《游春图》的展览,定会感叹穿梭千年的历史沧桑,品味中国古代文人那融入山水画的民族气质、古典底蕴以及大夫情怀。
王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