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被取消,不少相关出口企业表示“猝不及防”且“倍感艰难”,这不仅进一步释放了国家“坚决压缩钢铁产量”的信号,更将大大加速钢铁产业转型的步伐
取消退税 相关企业“倍感艰难”
自2021年5月1日起,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
从4月28日看到这一消息,到5月1日正式执行,短短3天时间,许剑平满脑子都是“出货、合同价格、税费”。
许剑平是沧州市昌源管件有限公司负责人,前两个月,公司订单火爆,生产计划足足排到4个月以后,三四千万元的订单需要企业开足马力。但政策一出,许剑平压力来了,他在心里盘算着:公司的产品内销比例很小,主要以出口为主,而制造业利润本身就不高,之前的利润更多是来源于国家的出口退税,现在这13%的税费取消了退税,影响了公司一半的产品,已经签订的合同白纸黑字不能提高价格,粗略算来,就要损失260万元。
河北海浩集团赛腾管道设备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法兰、管道出口,产品出口率百分之百。面对这样的重磅消息,公司总经理张英德表示压力不小,“但是国家是有整体考量的。”张英德说,目前公司产品多数都在取消退税的序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产业升级的压力。
4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调整部分钢铁产品关税的公告》称,自2021年5月1日起,调整部分钢铁产品关税:生铁、粗钢、再生钢铁原料、铬铁等产品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适当提高硅铁、铬铁、高纯生铁等产品的出口关税,调整后分别实行25%出口税率、20%出口暂定税率、15%出口暂定税率;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以出口货物报关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界定。在《关于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的公告》中可以看到,包括合金钢粉末、不锈钢板材等146项具体产品在列。
简而言之,进口税率往下调,出口税率往上调。
压缩产量 行业面临再次“洗牌”
尽管国外客户都对产品提价表示能接受,但河北春达管件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林心里清楚,一场大规模的行业洗牌已经开始了。
春达主要生产高中低压泵管,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美国、德国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公司都是德国大象、韩国全进、日本新泻铁工等国际知名重工企业。这次关税调整,春达的泵管也在取消退税的序列中,“尽管我们的生产工艺也比较复杂、工艺较多,但是仍然到不了精加工的行列,相对来说科技含量还有待提高。”李世林知道,尽管现在企业的日子还算好过,但不断创新转型依然是刚需。
河北海乾威钢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贵良坦言,这次取消退税公司直接损失在两三百万元。但是对于海乾威而言,更多是庆幸。一方面顺应国内大循环为主的趋势,海乾威提前调整战略布局,内销产品占比将近80%;另一方面,企业瞄准“高精特新”逐步转型,每年都有附加值更高、技术要求更高、标准更高的新产品问世,“高精特新”产品在公司全部产品中的占比在去年就已经超过90%,已经拥有20余项专利。
“危机只是暂时的,转型促动升级,相信未来整个钢铁行业将会拥有更多的机遇。”李贵良说。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取消钢铁行业出口退税这件事情,酝酿了很久。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家对于钢铁行业的态度就已经从多年来的“压缩产能”变成了“压缩产量”。现在相关产品关税的调整,进一步释放了国家“坚决压缩钢铁产量”的信号。从长远来说,这有利于提高国内钢铁产品的竞争力,让更多中国制造站上高精尖领域,加速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
“钢铁饥荒”与碳中和
5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市场聚焦,其中,钢铁价格的持续飙升受到多方关注。数据显示,截至5月中旬,全国钢材市场8大品种的吨钢均价突破了6600元,比2008年最高点6200元高出近400元,比去年同期每吨上涨了2800元,同比增幅75%。此外,国际钢价的涨幅远高于国内钢价,美国、德国、印度、韩国以及越南等国陷入“钢铁荒”。
全球钢铁市场供给严重不足,但需求却整体呈现大规模增长趋势,各国基建计划和经济复苏对钢铁的需求预期快速飙升,美元区、欧元区货币超发带来通货膨胀的加剧,也在向全球传导和辐射,导致全球包括钢材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上涨。
公开资料显示,当前我国钢材主要出口目的地是东南亚和非洲,其中,普通钢材占了绝大部分。而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钢材出口可能会明显收紧,钢铁等高耗能行业重在满足国内需求。
此前工信部曾多次提及要坚决压降钢铁产量,并提出将从4个方面促进钢铁产量的压减,包括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推进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坚决压缩钢铁产量。自2020年12月以来,工信部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及,钢铁行业压减产量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将钢铁行业列为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重点行业。
从历年的数据来看,钢铁去产能是一道难做的“减法”题,钢铁企业陷入“内卷”。
钢铁去产能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已经明确,对于相关行业而言,顺势而为加速转型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