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艳心里,大运河是环在腕上的手镯,是日常茶杯里的一缕茶香。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张艳,关于运河的记忆,伴随着铁路蜿蜒。供职于省地矿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的她,热爱写作,是多家刊物签约作家。
“小时候家在道东铁路附近居住,铁路西侧就是运河。和妹妹常捡拾火车上掉下来的空瓶子。”张艳回忆。池塘边、运河岸、有水的地方,就有她的足迹。
那时候,家里养着鸭子,张艳姐妹二人常常帮家里放鸭子。鸭子在水中嬉戏时,两人则拿着扫帚扑蜻蜓、逮蚂蚱,或用抹了浆糊的网兜粘知了、蹲在地上拨弄蚂蚁:“看它们浩浩荡荡过路,就用小木棍挡住它们的去路。”
高中时候,张艳要骑自行车穿过铁路去上学。为了省时间,她经常沿着运河边的小路走。“这些小路都是附近放羊的人踩出来的。”张艳说。那时的运河是朴素的,附近的民居多是平房,墙头矮灰瓦旧。两岸杂草丛生,水时多时少,冬天一般枯竭,有水也冻成了冰疙瘩,成了天然溜冰场。
时光流逝,张艳的家离运河越来越近。2000年,张艳一家搬到彩虹桥西侧居住。
刚搬来时,运河水时断时续,河里生活垃圾飘浮,岸边绿植稀少,商铺零星。渐渐地,运河岸边的楼房建起来了,绿化也多了,杨柳成行,桃李嫣然。晚上,从窗外俯瞰运河,璀璨耀目,像天上的街灯,从此,每天沿着运河走上一圈,成了张艳一家的日常。
晚上的运河,尤其热闹。起初,三五成群的人们饭后遛弯儿,后来,各种健走、健身队伍多了起来;现在,一些年轻人把音乐器材搬到运河边,开起了小型演唱会。“年轻人真会玩儿。”张艳常被新潮的气氛感染。
沿运河而行,从家到远方。她去看了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终点拱宸桥;在扬州,她步行于南门码头,泛舟河畔……《车马去闲闲,卫河如有意》《李廷扬的朋友圈》《运河上 染了散客愁》《风水宝地》等文章就这样诞生了。热爱写作的张艳,边行走,边用文字记录。
关于运河,张艳从单纯的风光描述,到深究历史渊源。去年,她参加重走大运河沧州段活动,写下了《寻觅大运河的千年故事》,刊登于《无名文学》2020年第3期。“当时泡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有关大运河的古籍及文献资料。最后以李钧乘船随漕粮船队前往通州交仓的一段历程为主线,写出了这篇文章。”张艳说。
现在,张艳有了新期待:观看话剧《运河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