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2日
第07版:07

好医生范力华: 一生“嫁”给医院

■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魏志广 摄

从19岁到77岁,她把自己58年的时光,全部献给了医院和患者。带着爱来,带着爱走,她把自己活成盐碱滩上最美的风景

2021年3月29日,在朋友和亲人的护送下,她的骨灰撒入大海,她的精神也彻底融入这方水土

19岁的选择 一辈子的坚守

在中捷和黄骅,医生范力华,已成为一个传奇。

急诊病人需要输血,她毫不犹豫伸出自己的胳膊;为治疗肺心病患者,她口对口为病人做人工呼吸;为抢救新生儿,她把管子的一头含在自己嘴里,另一头插入孩子的口腔、鼻腔、喉部,将脏物吸出来……

作为沧州卫校的优秀生,本来有更好的选择,她却来到了中捷农场。当时,中捷农场医院刚成立,房屋破烂,设备缺乏,医生少得可怜。19岁的范力华心里比谁都清楚,农场太需要医生了!

1962年春节,是范力华平生第一次在外过年。当时的她也没想到,此后从医57年,她的每个春节都是在医院度过的。甚至,为了工作,她连娘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那是范力华最伤心最遗憾的事。当时,医院人手不够,她又当医生,又当护士,又当清洁工。等她安顿好病人到了家,与娘已是阴阳相隔。她痛哭了一场,安葬母亲后马上回到医院,重新把微笑挂在脸上,一个人默默藏起悲伤……

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她有多次机会可以调到条件更好、级别更高的医院,但她一次次放弃了。因为她知道,这片土地更需要医生。

她是盐碱滩上最美的风景

大半生,范力华穿的最多的衣服,是白大褂。她洁白的身影,是盐碱滩上最美的风景。

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老百姓有病,往往挨着,不到万不得已不找大夫。医院里没病人时,范力华就身背药箱,一个人踏上茫茫盐碱滩,到农场各个角落去巡诊。一次,参加完学术会天已蒙蒙黑了。范力华放心不下病人,执意要回医院。班车没了,她步行从黄骅走到了中捷。当她带着两脚泥巴、一身寒气回到医院后,正赶上抢救一名急性心梗病人。她在病床前守护了3天3夜,直到病人转危为安,她一下子瘫坐在地,听诊器还挂在脖子上……

她一生未嫁。曾有不少人向她表露爱意,范力华都谢绝了。她不是不想恋爱、成家,她每天实在是太忙了。

在中捷农场医院,范力华办公室放着一张折叠沙发,见证了她“嫁”给医院的岁月。这一张沙发她用了20年,白天办公用,晚上铺开就是她的床。

退休后,她被聘到沧州和平医院,还是住办公室;到黄骅骨科医院工作后,她才有了自己的空间。那是一间一半位于地上、一半位于地下的斗室。

“从那以后,范医生才睡到了床上。”朋友们说起,都唏嘘不已。那里,一床、一桌、一椅,简单至极,多的只是书和笔记。桌上一张照片,竟是婚纱照。那是她过生日时,同事们送的礼物。她很喜欢,一直摆着。在心里,她一直盼着做个美丽的新娘,“嫁”给医院也行。

上手术台前交纳万元党费

2017年,范力华确诊患癌后,硬是坚持着工作了一年多,2019年初癌症骨转移,她已经无法站立了,才不得不手术。

临上手术台前,她向党组织缴了一万元的特殊党费,并立下遗嘱:

生就站着生,要清醒,要自理,要工作。死就快些死,不做无价值的抢救,捐献器官,骨灰撒入大海。

手术那天,她医治过的病人挤满了走廊,一如她当初对待患者那样,守护着他们的范医生……

2021年元旦后,范力华病情突然加重;1月26日,在自己工作、生活过的黄骅骨科医院,她走完了78岁的生命。她身覆党旗,安详平静。

3月29日,在朋友和亲人的护送下,她的骨灰撒入大海,她的精神也彻底融入这方水土。

2021-06-02 ■ 本报记者 杨金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4035.html 1 好医生范力华: 一生“嫁”给医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