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背面刻有郝克勤烈士信息
本报5月25日刊发《谁知道早期党员郝克勤?》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家提供各种线索和思路。有人提出,郝克勤与沧州一中早期共产党员郝树模同姓,二人会不会是同乡?也有人建议,可以从郝克勤牺牲地开封寻找蛛丝马迹。还有人说,既然郝克勤与张申府都曾在北大,还都信仰马克思主义,两个人是否有交集?
寻亲志愿者白文岐来到郝树模家乡南皮县潞灌乡郝庄村实地寻访,记者与张申府女儿、开封市党史办先后取得联系,进一步核实各类信息。昨天,记者查看邮箱发现,北大校史馆为本报发来了北大革命烈士纪念碑照片。
志愿者实地访郝庄
缺乏确凿凭据难勘定
在寻访郝克勤的过程中,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沧县二中(今沧州一中)学生郝树模。郝姓并不常见,《北大英烈》中记载,郝克勤是沧县人,郝树模在沧县求学,两个人会不会有关系?
孟村回族自治县水务局退休干部刘世瑞手中有一本《张隐韬》,书中记述的一个细节,再次指向了郝庄:张隐韬幼年时父亲去世,母亲去天津帮佣。他只好投奔在郝庄的外祖父,在这里生活、求学。外祖父所在的郝庄,就是郝树模的老家南皮郝庄。
这本书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张隐韬1921年11月加入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郝克勤1920年加入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入党。这说明,二人很可能有交集。
寻亲志愿者白文岐也发现了这一点。5月26日下午,他驱车到南皮郝庄实地寻访郝克勤的蛛丝马迹。
刚进村,突起大风,大大的雨点下来了。买酱香饼的空儿,他和旁边忙着收摊的一位老乡攀谈起郝树模来。老乡说:“你算问对人了!郝树模是我当家子长辈!跟我家去吧!”
老乡名叫郝燕宏,出自烈属家庭。听说白文岐来意后,找出《郝氏家谱》,两个人一页页仔细查看起来。可惜的是,家谱中并没有记载。郝燕宏说,还有一种可能,郝氏有人外出到北京、天津,郝克勤有可能是这一支的。他答应和北京的郝氏联系,进一步查找郝克勤。
张申府并无相关记述
开封党史也无郝克勤
也有人提出,郝克勤是否与张申府有交集?二人同在北大,又都信仰马克思主义。
记者为此电话采访了张申府的女儿张燕妮。张燕妮说,从朋友圈中,她看到了《谁知道早期党员郝克勤?》一文。但据她了解,张申府的回忆文章中并没有提及郝克勤其人。“父亲是1920年11月离开中国,赴法国里昂大学中国研究院任教的。从那以后,父亲主要在欧洲各国创建共产主义小组、发展共产党员。但是,我也不能确定,两个人在北大是否有交集。”张燕妮表示,她会托付堂哥(张岱年之子)到北大查访郝克勤的资料。她说:“帮助家乡寻访早期共产党员,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1923年3月,《工人周报》被京师军警督查机关查封,郝克勤被捕,判刑两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派去河南工作。在赴洛阳途中,被当地驻军逮捕,在开封南关外就义。有人建议,可以问问开封方面,是否有郝克勤的信息?记者联系了开封党史研究室。经工作人员查找,当地党史中并没有郝克勤的记载。
郝克勤的资料显示,他是沧县人。20世纪初的沧县与现在的沧县区划有很大的变动。寻亲志愿者、黄骅市的王龙海在“帮英烈寻亲公益行动群”里,提供了部分沧县老地图。另一位志愿者王吉仓将自己从北大微博上查到的相关内容整理出来,希望能为寻访烈士多提供些线索。
截稿前,盐山郝庄子村的郝红岩与记者通过微信取得了联系。他说,听祖辈人讲,1900年左右,盐山郝庄子郝姓人家有一支迁往天津小站,其子在北京印刷厂当搬运工,上过两年多私塾,高个子。可惜的是,这一支郝姓人家在抗日战争中惨遭日军杀害。因为年代久远,当初讲述这些的老人也早已过世,他只记住了这些。
北大发来纪念碑照片
郝克勤烈士位列其中
《谁知道早期党员郝克勤?》一文见报后,本报第一时间联系了北京大学校史馆,请他们帮忙核查是否还掌握郝克勤烈士的更多资料,并请他们帮忙拍摄照片。6月3日上午,北大校史馆将拍好的照片发送到邮箱,并留言:“很抱歉我们没有更多有关郝克勤烈士的资料,敬请知悉。”
一张照片上,“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耸立在苍松翠柏之间。另外一张照片上,铭刻着烈士们的名字,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的名字位列前三。再往下,仔细辨认可以看出,第七位烈士,镌刻的是:“郝克勤( —1923)河北沧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