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宿铺,是位于南运河畔的一个小村庄。铺,一般指急递铺,是金、元、明、清代传递文书的驿站。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每铺设铺司一人,铺兵四五人至十人。明代,运河青县段除有流河驿、乾宁驿外,西岸还有盖宿铺、流河铺、空城铺等十个急递铺。据查,明朝洪武年间,盖宿铺村建有烽火台两座,在台子以北,有窝铺,住有兵士,盖宿铺村名也许来源于此。
而笸箩渡,则是为了护送抗日战士而设立的秘密渡口。
这一铺一渡,穿越了上千年,似乎就有了某种联系。
77年前,一个夏日的拂晓,23岁的王金荣隐约听到几声轻轻的门响,赶紧翻身下炕。他轻轻地带上门,一个模糊的身影迎了上来,是谷振雨,最早接过木锨的人。今天,这是他最后一次送人,明天就要参加八路军大部队了,对于接班人,他早已看中了王金荣,他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个靠得住的人。
他们也不说话,一前一后地向村北走去。
不大一会儿,来到了张家园子,里面有一座低矮破败的小庙。走到庙里,扒开柴草,钻进一个地道,一只硕大无比的笸箩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只大得出奇的笸箩,方方正正,比起常用的笸箩大上三四圈,同样是柳条编织的,但已经看不出底色,整个黑乎乎的,像是涂抹了一层厚厚的油,把这里当作笸箩的藏身之地,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两人抬起笸箩,拿着木锨,一起向东边的运河走去,那边已经站着几个人了。
见他们来了,几个人迎上来,互相低声寒暄着。
天还没亮,只见大运河浪涛翻滚,不停地打着漩涡向北流淌着,水面腾起一股浓重的雾气,向东岸望去,这河面足有二三十丈宽……在这片平原上,还真是个不小的天堑……
在岸边,王金荣小心地把笸箩放在水里,然后跳进还冰凉的水里,然后示意来人,依次上来……
这大笸箩,原来是一只渡船!
看着王金荣边凫水边推船,来人说了句,水这么凉,你……
王金荣小声地,我水性好,没事,这样安全。
是的,因为每次都在晚上过河,两眼漆黑,风高浪急,就在前不久,大笸箩掌握不好一下子翻了,一个战士来不及抢救,就被激流淹没了……
1943年,这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候,王金荣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在前一年,日军实行五一大扫荡,青县共产党组织遭到重创。八路军干部、大城新九区区长刘敬修来到盖宿铺,秘密发展了6名共产党员,其中就有王金荣。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建立秘密渡口。
忘了哪一天,八路军王队长带来了一个大笸箩,指示他们,用它送八路军干部过河。
从那一天起,王金荣就启用了这个渡河工具,凭着对这个队伍朴素的认识,认真地担负这个危险而艰苦的重任。
谷振雨是最后上的船,他负责把握方向,同时用木锨一下一下划着水,就这样,小船慢慢地划到了对岸……
几个人上得岸来,由衷地说着谢谢,二人也说着,小心,保重,盼着你们还来……
就这样,王金荣不知道送过多少回了,也不知道送过多少人。这边是冀中八分区,那边是还没有开辟的运东敌占区。那时候,青县西边紧挨着冀中抗日根据地,青县一带还属于敌占区。日军对津浦铁路沿线、运河两岸控制得很严。冀中干部开辟运东抗日根据地时,必须经过运河。盖宿铺村北面七八公里有鬼子碉堡,南面十几公里是青县县城,驻有大量日伪军。八路军选择盖宿铺作秘密渡口,就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打通红色通道。
一道天堑,就这样被一只大笸箩给突破了。
全村的老百姓都是好样的。
当时地下党在那座破庙下面挖有地道,里面铺着高粱秸,外面用柴门挡着。大笸箩和木锨就藏在这里。而用笸箩和木锨代替船和桨,也是为了防止暴露。大笸箩藏在哪里,谁在用笸箩送人……其实人人都知道,似乎人人又都不知道,他们和王金荣一样,在共同严守着一个秘密,要把抗日的战士安全送到要去的地方去。如果有人告密,日伪军骑兵20分钟就到,渡河的人谁也跑不了。
一只笸箩少时一两个人,多时坐过12个人,渡的最多的是青县原五区区委书记马祥和冀中八路军王队长。他们几乎每两天就去一趟河东。
后来的县委书记张杰以及他的妻子、县妇联主任李明坐过这个大笸箩。今年春天,张杰的孙子拿着一本张杰的回忆录找到王金荣时,王金荣用那老花浑浊的眼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这是张杰,张杰坐过我的笸箩……
据说,许世友也坐过他的笸箩,这个似乎无法考证,坐过笸箩的人太多了,他不能多问,人们也不便多说,只是有些人通过某种场合说出来,“哦,我当年在大运河边坐过大笸箩……”
这个都不是重要的,王金荣根本没有想那么多,我送的人都是为百姓打天下的,为穷人闹革命,我能和他们一样,出一份自己的力,很值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当年梦中的光景都实现了,王金荣心里好满足,好幸福。
那道河湾还在,大笸箩早就不在了,这条汹涌的河似乎也老了,没有了那么多的水。不远处,已经架起了气派的大桥,人们过河再也不用他的笸箩了,但是他的眼前似乎还闪现着那些年轻的身影,还在他的心河上过来过去,他感到自己的身上还有那么一股劲,心里还热乎乎的。1921年8月出生的他,今年整整100岁了,他还想为那些过河人撑一把——他们为了我们,我们也要支持他们——江山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