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1年全国高考正式开启,与高考一起到来的,还有几乎每年一度的话题讨论:“蓝领”不如“白领”?“高职”不如“大学”?
一方面,制造业流水线上的“普工”岗位已经下沉到招聘链条的底端,他们宁愿做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外卖小哥”,也不愿意上流水线当工人。
另一方面,在办公室前蜷了一周的亚健康打工人,拿着8000元月薪,找月薪2万元的理疗师来恢复元气.。没错,越来越多的技术蓝领,收入远超他们的服务对象。
再来看看这些并不鲜见的现象:要不是家里帮衬,自己的薪资根本请不起月嫂;新晋行业“空间整理师”普遍月入万元,佼佼者日薪过千;当可怜的基层白领长期用“搬砖”聊以自怜,却根本不知道,工地上的技工9小时能收入800元……
这并不是在鼓吹学历无用,而是提醒人们,技术工作领域已经提供给就业者更多施展能力和才华的空间。
实现价值的途径已经越来越多样,时代发展到今天,谁能说每天重复制作各种PPT、Excel表格、进行简单机械性重复的所谓“白领”不是体力劳动者,而用个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清洁工人不是创意工作者呢?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今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了国家对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方向和要求。
教育改革,意味着将会引导更多孩子从普高到职高,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也能让职教的孩子通过步步努力拿到本科毕业证书。
这个本科学历,意味着他们的就业方向更为明朗,技术也更为娴熟。
其实,如果孩子付出同样的精力在他的短处上,最多有小幅提升,但是发挥在长处和优势上,可以有更大收获。
“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解决“谁来当蓝领”成为制造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道理显而易见,制造业才是实体经济的主要载体,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征途中,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制造服务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制造到“智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整个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不管是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还是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由制造向智造转变,都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需要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而所有这些“蓝领”人才的培养,都需要从基础教育做起,从一线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