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数据采集进行分析、匹配、决策……大数据正在为沧州管道装备、纺织服装、生猪养殖等传统产业提供智能化生产管理方案,帮助更多企业提质增效
数据编码 管件图纸一分钟自动生成
选择产品、筛选规格、输入材质和数量等数据,不到1分钟时间,一张管件图纸就新鲜出炉了。日前,在位于盐山的沧州伟浩管道科技有限公司,设计人员刚刚完成这样一份出口订单的设计。
公司总经理张小伟语气中透着兴奋。以往设计一张图纸,需要设计人员通过CAD软件一笔笔画出来,至少要30分钟,现在通过图纸生成器,不到1分钟就能完成,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公司通过推行产业+大数据战略,将智能生产推广到企业管理的各环节,以收录的管件生产大数据为基础,在智能管理系统中推出图纸生成器板块,生成器同时向下游客户开放,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通过生成器客户端输入相关数据,自主设计产生相关管件图纸,在完成产品的定制设计工作后,图纸数据传输到公司的生产车间,再由车间安排生产。”张小伟介绍,之前公司与客户间进行一两个数据的沟通,常常花费数小时,现在只需轻点鼠标就可完成。
大数据不仅让设计简单化,也让伟浩公司的产品报价、数据查询、物流跟踪等服务更便捷。
“我们依托大数据,在企业网站上推出产品的智能报价、数据查询、物流跟踪等服务。”说话间,张小伟快速处理好一张外贸订单。
伟浩公司以外贸业务为主,目前已有超过2万家客户。前不久,一家东南亚客户登录伟浩公司网站,在智能报价系统中输入产品规格、材质、数量等数据,订单报价马上跳跃出来。在认可价格后,这家客户马上自助下单。
几分钟后,在公司的物流跟踪系统中,就产生了这家客户的订单数据。同时随着订单不断推进,相关数据实时采集上传,客户可以随时在线看到自己订单的进度,生产时间、产品下线、检验、装船等情况。
数据匹配 “卖家秀”也成“买家秀”
大数据推动了沧州管道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推动了纺织服装、生猪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升级。
最近,不少市民专程驾车前往位于沧东工业区内的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只为抢先体验“新业务”——服装生态新城智能生产车间的人体3D扫描服装定制。5秒钟完成“量体”,最快2小时后,市民就可以拿到心仪的服装。
来自沧州市区的“90后”姑娘庞悦想为自己做套衣服。说起定制缘由,庞悦说:“好裁缝不好找。年轻人乐于网购衣服,但尺寸很难把握,‘买家秀’和‘卖家秀’有时相差过大。所以来到这里,想做套最符合自己身材的衣服。”
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能为消费者提供服装智能定制服务,大数据作用功不可没。
在新城面料数据库内,数万种面料供客户挑选;同时数万服装设计数据正在集中应用,只要消费者输入相关数据,智能生产线就能提取相关匹配设计数据完成定制生产。
在服装城工作人员引领下,庞悦来到有4根滑柱搭建起来的圆柱形空间,滑柱分布有8组摄像头和激光发射装置,摄像头可以进行360°全方位扫描捕捉,再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综合,就组成了人体的3D数据清单。
“请站好,双臂伸开,与腰部呈30°角。”工作人员用鼠标在计算机上点击“3D扫描”,测量开始。几组摄像头同时工作,红色的光线先以水平方向投射到体验者头顶,再慢慢向下移动,最后停在脚部。此时,计算机屏幕上已经出现一个人体3D模型,身形与被测者庞悦完全一致,这就是“量体”的过程。
在3D量体裁衣间,短短5秒,庞悦的前衣长、后衣长、领围、胸围、中腰围、膝围等36个数据被一一采集。随后,这些数据会立刻传送到制衣车间,通过电脑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智能排料后,数控裁剪机就可以剪裁制衣了。
一台机器人“照顾”3000头生猪
在黄骅新好科技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场车间内,3000余头生猪正在“享用”午餐,在旁边“照顾”它们的是巡视机器人。虽没有工人在场,整个车间仍有序运转。
“我们将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运用到生猪养殖中,通过建设自动化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生猪养殖的智能化。”新好科技工程负责人隋亮介绍。
目前,黄骅新好科技母猪存栏3.9万头,3期项目完成后预计年出栏商品猪100万头。同时管理几十万头猪可是项浩大工程,为了提高效率、节省人力,公司引入了“慧养猪”系统。
隋亮表示,“慧养猪”是新好科技母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智能养猪系统。每头小猪,在出生后都会获得一个独有的耳标,依据耳标,系统会记录下每头猪的实时信息数据,如当前批次、日龄……
根据数据分析,管理系统会自动为每头猪制定每日饲养计划。根据计划,智能饲喂系统自动启动,驱动上料线从料仓中配好饲料,通过管道送达每个食槽,供生猪采食。同时,环境控制系统会根据猪舍内采集的数据,自动启动,让舍内保持25℃的恒温恒湿环境……
“在市场销售领域,公司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养殖场和屠宰场直接对接,省去中间环节,帮助农户卖好猪。销售领域主要是销售商品猪,渠道以大型屠宰场为主。”黄骅新好科技公共事务部经理王树海说,公司的商品仔猪、种猪会根据需求进行少量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