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2日
第03版:03

“革命母亲”李广芹:

躲过敌人追杀 独自完成任务

本报记者 曹广欣 韩学敏 摄影 李晓红 张 英

李广芹在小院中讲述革命故事

人物简介:李广芹,沧县杜生镇刘会头村人,1931年出生于沧县闫村乡后乔庄村(现崔尔庄后乔庄村),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老妈妈,您身体挺好吗?我们来看您了……”当我们走进沧县杜生镇刘会头村“革命母亲”李广芹的家时,看到90岁的李广芹满头银发,神采奕奕地坐在院中的小马扎上等着我们到来。

看到我们,李广芹赶忙让家人拿来小马扎,招呼我们在院中坐下。就这样,在这个温馨的农家小院里,大家围在李广芹身边,与李广芹交谈起来。

李广芹有5个儿子、3个女儿,老伴儿和大儿子已去世,现在由4个儿子轮流照顾,生活得很好。如今,虽然老人有些哮喘,视力也不是太好,但精神头十足。

李广芹对年轻时有些事情记不清了,可一提起参加革命来,她依然能够清晰地讲出来。

“我17岁就入党了。”李广芹自豪而坚定地说,她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村里人参加革命。“别看年龄小,我可机灵了!”

有一次,她和两个姐妹去附近的村庄送情报,路上正好遇到日本鬼子来扫荡。仨姐妹来不及说话,互相使了个眼色,就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跑去,日本鬼子分几路紧追其后。跑着跑着,李广芹发现不远处有一片玉米地,她使出了浑身的劲儿,扎进了玉米地里。“我趴在地里动也不敢动,鬼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我。”李广芹说,等了好久,听到没啥动静了,她才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独自完成了送情报的任务。

“后来,听说两个同去的姐妹都被日子鬼子抓到了,因为拒不交代,被活埋了。”说到这里,李广芹的眼里泛出了泪花。

“日本鬼子太可恶了,他们对百姓痛下杀手。”李广芹说,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仍对敌人充满了仇恨。

李广芹清晰地记得,有一天中午,一家人正在家里吃饭,日本鬼子又到村里扫荡了。只听“咣当”一声,好像什么东西砸了一下窗户,李广芹放下筷子就跑了出去,只见窗前有两颗手榴弹。“我们一家人真是福大命大,幸亏两颗手榴弹没有响,我们躲过了一劫。”说着,李广芹长出了一口气。

那时候,日本鬼子横行霸道,大伙儿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抗战。由于李广芹工作积极主动,表现优异,1948年,17岁的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每次召开党员会议都是在晚上,不开灯,借着月光召开,目的就是保护每位党员,防止他们遭到汉奸和日本鬼子的迫害。”李广芹说。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李广芹干起革命工作更加起劲儿了。后来,她还加入了妇救会。李广芹说,那时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农村妇女组织,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妇女为部队准备军鞋、军粮等军需物资,照顾伤病员,并以隐蔽的身份参加各种抗日救国活动。

当时,李广芹和同村几个妇救会成员常给八路军送米、衣服。有一回,她们推着小车去河间八路军总部,在路上遭遇到汉奸。她们便把脸上抹上泥巴,衣裳撕烂,装成要饭的,远远看见鬼子汉奸,就散开向周围的人要饭。就这样,她们绕过敌人的层层封锁,来到了八路军后勤部。“当时,一位首长还表扬我们勇敢,说我们是伟大的女性,说我们为中国人民立了功呢!”李广芹笑着说。在这期间,她积极配合解放军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李广芹被任命为沧县闫村乡副乡长。在闫村乡,她培养了多名优秀党员,并把他们送到了抗美援朝前线。

如今,闯过大风大浪的“革命母亲”李广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孩子们也都很孝顺。老人常说,是共产党带领人民打下了天下,让人们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采访札记

李广芹老人满头银发,是一位慈祥的老母亲。由于已经90岁高龄,老人记忆力明显下降,这给我们的采访增加了难度。可是,李广芹有个讲革命故事的习惯,她把自己参加革命的事儿常讲给儿女们听。就这样,在儿女们的帮助下,把我们带进了那个战争的年代。

听着李广芹讲述自己生与死的故事,讲述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和凶暴,我们对这位英勇无畏的“革命母亲”倍感钦佩。

听着李广芹讲起自己现在的生活,讲述发自内心的幸福和满足,我们对这位乐观和无私的“革命母亲”更加敬佩。

战争虽已远去,但我们却不能忘记。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2021-06-12 本报记者 曹广欣 韩学敏 摄影 李晓红 张 英 “革命母亲”李广芹: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5554.html 1 躲过敌人追杀 独自完成任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