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 思
成都一小区电动车电梯内起火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已有一段时间,人们对电动车能否上楼的话题也在持续讨论中。各地消防、物业纷纷拿出措施,阻止电动车上楼,更有小区直接用上了“黑科技”,只要电动车进了电梯,电梯就会报警并停止运行。
“禁止电动车上楼”的举措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然而,更多的电动车主却犯了愁:地下室没有充电口,小区的充电桩又不够用,上楼又进不了电梯……
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高层住宅已覆盖沧州市区各个角落,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物业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种种困扰。就拿普通的代步工具——电动自行车来说,充电成了一大难题。
看看周边的高层住宅小区,小桥流水、花草浓荫、环境优美。为了方便居民电动车充电,小区里配置了充电桩,少则十几个,多则上百个。但是,小区内电动车保有量远远超过了充电桩的数字,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电动车,有的甚至两三辆。小区现有充电桩,难以满足几千辆电动车的充电需求。且充电桩使用价格偏贵,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对于老旧小区来说,这一问题就更加明显,充电桩少、没有电梯,很多人拎着电瓶上楼,要不就是从窗户上甩线充电,安全隐患很多。
为了居民自身安全,禁止电动车上楼、杜绝安全隐患,这是必须的。但要想彻底阻止“进楼入户”“人车同屋”,还是得先解决电动车停放、充电这些关键问题。
电动车的管理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多部门相互协调才能做好。现在很多小区都在地下室开辟出空间存放电动车,然而却没有充电设备。社区和物业是否可以尝试为电动车开辟一个固定、独立且安全的区域,既能存放,又能充电。另一方面,如果物业资金有限,是否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配备足够多的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充电设备和火灾抢救设备,为业主提供合理且惠民的价格,这样,车主也没必要推车上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