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麦靠机器,秸秆做有机肥,面粉用石磨……走进献县麸糠现代农业园区,感受小麦变成香饽饽的过程。近几年,通过发展机械化种植、秸秆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献县麸糠现代农业园区走出了一条多产融合的绿色农业之路。
农机逐浪 颗粒尽归仓
骄阳似火,麦香沁人。来到献县麸糠现代农业园区,收割机声“隆隆”,“唱出”丰收的喜悦。田地里机械轰鸣,麦田边却少见人影,偶尔有路过的村民驻足观看。
“你看现在多省事啊,‘秋江’统一进行种植,联合收割机一趟跑过,小麦就都归仓了。想想二三十年前,一到麦收,老人孩子齐上阵,早五更,晚半夜,几十亩地一收就是十天半月,一个麦秋脱几层皮。”看着轰鸣而过的大家伙,小邵寺村村民张同江感叹道。“现在可好,收几千亩地的麦子,一两天的事儿,还不用力气活儿。”
他口中的“秋江”,是园区主要经营主体——献县秋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从2008年成立之初,合作社就奔着集约化、机械化、科技化种田的方向发展。这些年,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他们不断购入新型农机,涵盖了耕、种、管、收等农业生产全过程,农机保有量已达到百余台(套)。
“我们先在这儿收,完事儿再去大邵寺、西蔡,十五级乡、张村乡的几个村还排队等着收呢。”合作社负责人张秋江介绍道。他说,依托庞大的现代农机作业团队,合作社向周边乡镇提供全托管及半托管服务,目前,园区核心区3000多亩土地已实现全程托管,周边8000多亩土地接受半托管服务。
“这几年,实行机械化、标准化种植后,我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小麦产量也稳定。这几千亩小麦,有四五天就能收完。”虽知接下来是忙碌的奋战,张秋江依然兴奋。
变废为宝 秸秆用处大
每到麦收,张秋江就上紧了弦。抢收抢种,每一环节他都盯得仔细。
今年,他又给自己一个新任务——除了确保小麦颗粒归仓,地里的秸秆,也成了合作社的丰收物。
“前些年,收割麦田后,小麦秸秆不是还田,就是打包卖给造纸厂。今年,除了跟造纸厂签了1000吨的订单,剩下的5000多吨俺们要留着自己用。”为此,合作社还特意购入了秸秆收储运设备。
为何秸秆在这里成了宝?答案就在献县麸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献县麸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张秋江去年成立的新公司,主要从事吸污、人粪尿及农业面源污染源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服务工作。
“俺县改厕完成,要探索粪污处理的长效机制。俺一寻思,要是能有免费的粪源,能帮助咱农业向绿色生态转型。这不,从去年开始,俺们除了忙地里的活儿,还得抽空去各村吸粪污。”张秋江介绍道。
他说,粪污处理过程中,需要公司准备一些作物秸秆、树枝、坑泥、厨余垃圾等做成海绵体,吸附污水。再在罐体里腐熟发酵,用作液态肥。如此一来,秸秆可不就成了他们的宝么?
将粪污处理与秸秆综合利用相结合,向有机肥生产产业延伸,张秋江还专门为有机肥申请了“献农”商标。有了好肥“打底”,产出优质麦有了基础。
绿色发展 做出香饽饽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从“农机大王”变成“掏粪工”,张秋江可不是心血来潮。他的目标,是要借此实现园区内种植、加工、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做长农业产业链,张秋江已筹划多年。
从种地开始,他就一直琢磨着怎么从大田里面刨出金。做土地托管,初衷是服务农户。如何将一、二、三产联动起来,这些年他没少思考。走南闯北见多了,眼界也开阔了,这才渐渐悟了出来:农产品要发展,深加工后身价翻倍。
“做精品,地里的小麦上石磨加工,做成全麦面粉,不正好契合大家想吃出健康的趋势吗?”张秋江抓准了方向。上设备、选原料、筛成品……小麦收获后,他放手干了起来。虽然石磨面粉一小时40公斤的产量与电磨1小时3000公斤相差甚远,但他还是忙得不亦乐乎。“石磨一分钟40转,温度升高不了,小麦的筋道、营养不会被破坏,慢工才能出细活。”
如今,园区石磨面粉制作的馒头在献县县城供不应求,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
原生态产品,源头还要追溯到生态种植。
“这些年我们搞种植、做托管,一直都坚持化肥农药零增长,往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方面努力。粪肥还田种地,粮食肯定长得好,加工的饽饽更香。销售市场打开了,到时候还能反向带动种植、加工。”张秋江计划打造一条绿色产业链,“以粪污清掏和秸秆利用为基础,在园区核心区发展绿色种植,为农产品加工提供更多优质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