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0日
第03版:03

王书凯:

工棚里写剧本

康学翠 刘艳菊

最近,肃宁老人王书凯特别高兴,历时7个月,他终于创作完成了《匹夫血沃冀中》剧本。这是一部共53集25万字的剧本,主要介绍战争时期肃宁的民生、民情,以及当地百姓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令人钦佩的是,剧本是王书凯在建筑工地简陋的工棚里手写完成的。

今年64岁的王书凯是肃宁县肃宁镇寨南村人。年轻时,王书凯就爱好文学,当时的县文化馆只要举办文学讲座,他就带着小本必到,认真记录学习。他也尝试着写过一些文章,但都没有变成过铅字,虽有遗憾,但丝毫不影响他对文学的热爱。

很早之前,王书凯就想写一篇关于战争时期肃宁民情的文章。父母在世时,他经常听父母说起他们那一辈人历经战火,民不聊生。父母讲的事他都记在心里,想着应该记下来给子孙后代看看。后来,创作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就以父母为主线,把贯穿父辈几十年的经历、生活写出来,用以纪念自己的父辈先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政府号召人们居家防疫,这给了王书凯搜集资料的机会。他把能搜索到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都搜来看了个遍。看得多了,他就想找人聊一聊。一个从部队转业的干部也在村里住着,王书凯常和他念叨:“我想写点东西,记录下那个年代,能不能给找点资料?比如《县志》什么的?”那人一口答应,当即就给战友打了电话。战友建议看看《肃宁文史》。王书凯立即去找书,手捧着《肃宁文史》,他如获至宝,特别是有关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肃宁的事,他翻看了好几遍。

掌握的素材越来越多,王书凯已胸有成竹,决定以剧本形式记录,然后他准备好纸笔和字典,开始伏案创作,每天从早写到晚,一口气就写了17集。

这个时候,王书凯的一个表哥在铁路包工程,叫他去工地帮忙看料。就这样,他的写作地点从家里挪到了工地。工地的看料小屋面积不大,条件十分简陋,甚至连像样的书桌也没有,王书凯就趴在床上写。后来工程队搬到了河间,他依旧在工地里写。酷暑严寒,蚊虫叮咬,他也没停下手中的笔。下过雨的夜晚,蚊虫较多,王书凯在屋里实在写不下去,就一大早趴到工地石板上写。历时7个月,他忘记用了多少支笔,字典也已翻到破旧,无数次勾勾抹抹、涂涂改改,终于完成初稿,25万字、53集,全部是手写,厚厚地订了8个大本子。

王书凯把文稿拿给肃宁一位老教师看。老师像批改作业一样,一章一集地圈圈点点,一条一条罗列意见,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有所批注。王书凯虚心接受,按照指导意见,一点点修改。剧本的名字,他也斟酌再三,最终定为《匹夫血沃冀中》。

每当和人谈起这个剧本,王书凯都很激动。他说,主要是记录肃宁在战争时期的民情,剧本以父母故事为主线,写了当地不同的人物,从抗战时期一直到解放的生活、经历、思想以及改变等,里边还夹杂了一些比如红白事等民俗、乡间常见的事物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等。

“文笔不咋样,就是想记录下那个年代,也算是圆了自个儿一个心愿。”王书凯谦虚地说,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这部《匹夫血沃冀中》能够拍摄出来,让更多人看到,了解那段历史。

2021-07-10 康学翠 刘艳菊 王书凯: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8180.html 1 工棚里写剧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