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钧一生潜心医学,用医德铸就了丰碑。在业界,李大钧享有很高声誉;在患者心中,他更是一位良医。近几年,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上岗,都必须首先观看讲述李大钧生平事迹的话剧《李大钧医生》,作为培训的重要一课。
人物简介:
李大钧:(1938年—2015年),中国共产党员。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医疗专家,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记功、记大功奖励,河北省第四、第五届党代会代表。
心怀民命 创有于无
1961年,李大钧从河北医学院毕业后,成为沧州地区医院(今沧州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医生。
50多年前的沧州,血液病还是顽症,许多患者得不到妥善的治疗。这样的现实,让李大钧有了为沧州开创血液病学科的想法。上世纪80年代,李大钧就利用微量血红蛋白电泳等技术,率先开展了河北人异常血红蛋白调查研究,这项成果填补了全省空白。随后,他又开展了胎肝细胞悬液治疗骨髓异常综合征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诸多著名专家的肯定。上世纪90年代初,李大钧瞄准国内血液病专业前沿领域,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自体骨髓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研究。
在李大钧的带领下,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率先在国内应用ATRA配合PSS防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成功开展了自体骨髓移植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技术;应用分子标志物技术开展了血栓前状态监测,为心脑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技术的成功运用,后来被列入新中国成立45周年沧州“十件科技大事”,成为我市医疗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
因为成绩斐然,李大钧和他的同事作为正式代表,先后参加了1994年在四川成都及1996年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两届中日两国血液学会议。沧州血液病学科,也由此被国内外同行瞩目。
临危受命 二度出山
2005年5月1日,年近七旬的李大钧再度出山,穿上白大褂,在诊室坐班。已经退休6年的他,临危受命,又担任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市中心医院的血液内科是省重点发展学科,当时,由于两名学科带头人调整,学科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年轻人欠缺经验,品牌还必须发展,沧州每年近万名血液病患者,需要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来祛除病痛。这是一副重担,医院几经研究,找不到合适人选。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温秀玲狠狠心,来到李大钧家中,请他出山。
当时,李大钧年事已高,心律失常并出现听力障碍,但当温秀玲说明来意时,他还是毫不犹豫答应下来——在他心中,始终也放不下血液内科。
在第二次出任血液内科主任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上。那一年,省重点发展学科开展新一轮评审。李大钧的学生、医院血液二科主任苏国宏说:“当时年轻医生们对于科研立项申请等一无所知,老师鼓励同事撰写科研论文,独立立题,独立完成,他给予指导,对年轻医生可以说是扶上马又送一程。”
笃学博爱 善术仁心
在医院,李大钧不主张过多依赖仪器诊断,而是与患者耐心细致交流。特别对每个重症患者,他都随身记录病情,查房或审看相关检查结果时认真比对,再提出科学诊治方案。“开始跟老师查房非常紧张。”他的学生、市中心医院血液一科主任王娟说,每逢周一大查房,周日她就要加班,详细了解患者情况,不然回答不了老师严谨细致的提问。
对于病患和医护人员,李大钧却格外随和、热诚。每到年节,李大钧总要到病房转转,为那些没有吃饭的医护人员和患者送上热腾腾的饭菜。
李大钧精于业务,不重功名。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医院。晚年,他身患重病,却依旧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在他的带领下,血液内科攀上一个又一个的医学顶峰。2015年1月,李大钧病情已不可逆转。当月8日,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