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 坤
制造业“抢”不过服务业
今年30岁的马强学历不算高,在一家零售企业辞职后,转身加入“外卖小哥”的队伍,尽管每日奔波苦,但他却并不在意,外卖的从业门槛不高,工资水平却相对较高。“零售我做了3年,外卖现在做了半年,我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但应该两年内不会考虑换工作。”马强说。
近年来,制造业从业人员向服务行业转移现象凸显。
跟马强一样,在制造业车间中摸爬滚打十多年的田野,几个月前也加入了网约车队伍中,按照自己的时间和心情自己控制工作节奏,每个月的收入也不比在车间差,但是他表示,改行最大的感受是“压力小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各类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加之服务业较难以技术完全替代人力,因此,服务业吸纳劳动力优势远超制造业领域。
数据显示,2020年大专以上学历的外卖骑手占比超过25%,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制造业一线工人占比不足10%。
生活服务行业对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如快递、外卖和网约车等平台从业门槛不高,工资水平却相对更高,不少行业工作时间自由度高,非常容易吸引中青年劳动力加入。南皮某五金企业的老板坦言:“招人难、留人更难,比如好的焊工,哪怕你给再高的价格他们也不愿意固定在企业,车间里的一般技术工种流动性更强,制造业‘抢’不过服务业。”
挖掘员工更多潜力
除了“抢不过”服务业,招工供需信息不畅也是造成制造业“招工难”的重要因素。
部分制造企业选择通过网络发布招聘信息的方式招工,但很多处于价值链底端的制造企业适用员工对网络的运用能力不高,信息流通受阻。此外,企业通过网络招聘,难以判断应聘者是否完全符合聘用要求。
“面试合格率不高。”黄骅一家模具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转型后,对一线操作工人的要求更高了,但很多应聘者的经验和技术都不够门槛,企业如果从零开始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还有可能员工“翅膀硬了”就马上跳槽,找别的企业去提“身价”,企业难免最后“竹篮打水”。
但相较于服务业,制造业则在岗位和收入稳定性上占据优势。制造业企业生产需要高技能人才的加入,也不能忽视普通劳动者的参与。
“招到人”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是关键。破解“招工难”“用工荒”,也需要从劳动者身上挖掘更大潜力。
比如,加大与专业院校的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更多人才;完善职业技能人才职称评审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企业建立针对优秀技工的补助性津贴制度,在收入分配和荣誉制度设计上向一线技术工人倾斜,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实施差异化人才引培政策,培育“高精尖+工匠型技能”供需匹配的人才梯队……都成为招到人和留住人实招。
向产业链上端攀爬
“制造业整体利润有限,单纯靠不断提高工资只会加重企业负担。”市区一位做不锈钢管件出口的企业负责人坦言,这种情况下,只能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用更少的人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以此提升行业工人的收入水平。
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中低端,以及企业在融资、环保等方面的硬约束性成本较高,使得制造业利润水平普遍不高,工人工资的支付能力与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相比较弱;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制造业企业持续优化升级,特别是其在技术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对于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能够符合企业要求的复合型技术工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未来制造业招人将会越来越难。企业需理性面对现实问题,提早布局,加快推进工厂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逐步以机器替代传统人力,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同时,企业也要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尽量有选择性地接单,多接更有产出价值、利润更高的业务。
破解“用工难”还要提升制造业本身的发展质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重塑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通过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实体企业经营效益,从而增加制造业从业人员收入,提升制造业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