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3日
第05版:05

柔性焊接工作站

实现制造业人机协作新突破

本报记者 吕 坤 本报通讯员 涂小娟 韩 冰

【阅读提示】

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早期市场对于机器人代替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已经得到了充分满足,但是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快速推进,实现人机协作和柔性定制正成为发展瓶颈。

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编程操作需要专业人员和团队,技术人员和装备的协作需要大量时间精力……

国工信(沧州)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柔性焊接工作站,用简单操作取代繁琐编程,用万能工装代替昂贵装备,助力中小工业企业提质增效。

机器人因何成“摆设”

焊工荒、编程人员难找、机器闲置、小批量订单成本过高……

在中小型工业制造企业“机器换人”的路上,这些正成为横亘在路上的“绊脚石”。

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早期市场对于机器人代替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已经得到了充分满足。然而,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小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的需求也迅速升温。

青县机箱、南皮五金、黄骅模具、东光包装机械……让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主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恐怕就是“好焊工难找”。

因为高级焊工的稀缺,即便企业给出每人每天六七百元的工资,也得排队等待,而在供需不平衡的市场中,抢手的高级焊工更愿意“打游击”,却鲜有人愿意固定在一个企业中。

但机器代人已经开始升级,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机器与人的协作。

不仅是高级焊工,还有编程人员。

传统的机器代人更适合大企业的批量化生产,随着工业产品定制化的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需求越发旺盛,但很多中小企业却“骑虎难下”——一方面,每个产品都需要进行编程,这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配套的专用工业装备,每个产品都要有对应的“工装”,动辄投资几十万元,成本高、时间长、利用率低;另一方面,两三百件的小批量产品“不值得”用编程,很可能程序还没编完,工人就已经焊完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小企业的工业机器人在车间里成了“摆设”。

小朋友也可操作的人机协作

在位于运河区高端装备产业园的1号车间内,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正在演示机器与人的协作过程,他要操控机器人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焊接过程,让机器人在产品的四个角分别焊接出一个U形。

只见他拖拽着机器手臂来到其中一个角,按照需要焊接的位置“走”了一圈,接着又拿起手里的电子屏操作了几秒钟,整个工作站开始运转了起来,底座根据需要焊接的位置进行自由转动调整,给机械手臂提供最佳焊接位置,而机器人则淡定地完成焊接工作,配合非常默契。

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通常需要至少两三天才能完成的复杂编程工序,如今只需几分钟就搞定了。

工作人员拖动机器手臂进行操作演示再编程的过程叫“拖拉示教”,相当于拽着机器人的手臂进行一次操作,再把操作的重点难点和规范“告诉”它,机器人就可以“精准走位”。

“别说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2019年的专业展会上,就连六七岁的小朋友也能现场完成编程操作。”沧州市高端智能装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温琚玲,是国工信柔性焊接工作站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用他的话说,拖拉示教取代了繁琐的编程,工作站使用易学易会,这样的机器人成了“傻瓜型”。

“我们分别研发了单轴焊接工作站、双轴焊接工作站和龙门架焊接工作战,可以适用于各类生产场景。”国工信(沧州)机器人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林是柔性焊接工作站软件技术的负责人,他表示,一个工作站可以取代3至5名高级焊工。

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派”

随着工业机器人开始深入更多的工业场景,另一个问题也逐渐显现——许多工艺流程难以通过简单的工序切割来分开机器人与工人,需要人机高度协作,但由于安全性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并不便捷。

如何让机器人更实用,正成为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机器人运动速率、准确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并需要机器人从解决单一工序劳动力代替演进为实现多工序串联,使得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需求持续快速地升级。

“实用派”更能满足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需求,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增加不同的功能,相对而言成本更低。

国工信研发的这一柔性工作站,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找焊工难、用工成本高、缺乏专业编程人员的发展难题,还配套了“万能工装”,可以使各种工件快速装卸,操作上更为便捷,也大大缩减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万能工装,可实现小批量、多品种工件的快速定位。”王林边说边为大家演示,万能工装可实现焊接工件的快速装卸,工件定位后,柔性平台总能给出最合适的焊接角度,并加入了多种轨迹摆动,最大限度适应宽缝焊接,实现快速定位、快速装卡、快速编程、快速焊接,位置轨迹更加精准,连续执行无停顿。

“人机协作会是未来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温琚玲认为,制造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核心目的是降本增效,从生产制造全流程看,受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智能技术的限制,如何最优地搭配人力劳动与工业机器人就成了关键所在,这必然需要人机协作相关技术的持续突破。

而最让他骄傲的并不是突破人机协作的技术卡点,而是国工信的这一柔性焊接工作站,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021-07-13 本报记者 吕 坤 本报通讯员 涂小娟 韩 冰 柔性焊接工作站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8325.html 1 实现制造业人机协作新突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