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书信慢,爱情却悠长。在运河区,有一对夫妻,至今还珍藏着30多年前他们写给彼此的136封书信。字里行间,都是爱情的模样。
走进婚姻“围城”的人,各有各的故事,而赵梅夫妇的故事似乎更浪漫。55岁的她,是湖南长沙人,丈夫王建国则是沧州人,他们的情缘,是由这136封信缔结的。
信为媒
1985年,长沙市一座公寓里,19岁的赵梅收到一封信,信里是一句句独到的见解,字里行间透露着深邃的思想。读完,她迫不及待地给对方回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那个年代,文艺青年以文会友的普遍方式,也是赵梅和王建国相识的开端。
彼时,他们都喜欢读书,爱好文学,都是安徽省一文学刊授学院的学员,经常在报纸期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我对他发表的一篇作品持相反的观点,就一时冲动地给他写信提了几点意见。”赵梅说。就这样,他们通过一封封书信相识,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那时,一封信从湖南寄到河北,得十天半月的时间。几乎每隔一天,赵梅都会跑去学校的收发室,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而另一边的王建国,则身在燕山脚下的军营,每天除了训练,就是看书和写字。
虽然相隔千里,可他们却在书信里相处得很融洽。多愁善感的赵梅,喜欢春天的草长莺飞,也爱秋天的落叶飘零。深秋时节,一片红透了的香山红叶夹在信中飘然而至,给她送去了温暖和感动;燕山雪花大如席,南国的一叶翠绿又给王建国带来了勃勃生机。
他们的信中,有北方的风,也有南方的雨;有嘹亮的军歌,也有清丽的校园诗歌……更让他们欣喜的是,相互之间学到了很多东西。而彼此对事业上的追求,也使他们的心越靠越近。
从文友到眷侣
在你来我往的书信中,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1987年5月,赵梅和王建国在北京第一次见面。永定门站人山人海,二人仅凭直觉就找到了彼此,赵梅说,这大概就是“心有灵犀”吧。
“他话不多,但很细心,带给人一种温暖。”她说,这次见面,让二人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由“笔友”升级为“恋人”,憧憬着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此时,从小被宠为掌上明珠的赵梅父母亲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一个在河北,一个在湖南;一个是养尊处优的“公主”,一个是出身农村的小伙儿。他们舍不得女儿远嫁。
“虽然是书信来往,但两年的相识让我们彼此了解,再加上我对军人的好感,让我坚持了下来。”赵梅说。1990年,二人结婚了。王建国所在的部队为他们举办了简单的婚礼仪式。
婚后不久,他们便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但依然鸿雁传情。
“就像那句诗一样——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记得多吃饭,风凉要添衣……”那段时间,王建国开启宠妻模式,想方设法哄她开心。
1998年,赵梅放弃了家乡的工作,来到了王建国的身边,二人从此定居沧州。
赵梅爱吃米饭,王建国喜欢面食。每次做饭,她蒸米饭时会给丈夫买几个馒头;赵梅是老师,除了站讲台,就是埋首批改作业,落下了肩颈酸痛的毛病,王建国只要在家,睡前都会为她按摩;王建国不抽烟,喜欢喝酒,从不自己买酒,因为赵梅早已备好在家;赵梅爱吃山楂片,从没有自己买过,因为丈夫早已买来摆在了她眼前……
婚后生活琐碎,他们却将柴米油盐过成了细水长流的浪漫。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们婚姻保鲜的秘诀,就是有许多共同语言。一起读书,一起背诗,一起下棋,一起打羽毛球,一起踢毽子,甚至一起打游戏。”赵梅说。
每天晚饭后,夫妻二人便一起出去散步,虽然每天路线相同,但话题时常更新。春花秋叶,夏雨冬雪,花开有他们的话题,叶落有他们的感叹,白雪皑皑有他们如孩子般欢快的笑声。静静的小路上,他们谈一天的工作收获、生活见闻,也可以谈时政、谈文学,讲故事、背古诗。
结婚30年,赵梅和丈夫从没吵过架、拌过嘴,每一天都充满诗情画意。周末,他们或会去市区周边的景区,或去电影院。假期,则体验一次长途旅行。这些年,他们游览了不少名山大川,也领略了海滨风情。
而二人另一个共同的爱好,便是读书。家里,除了每年添置一些新书外,他们还自费订了《南方周末》《演讲与口才》《教育艺术》等许多刊物。赵梅喜欢躺着看书,而丈夫则喜欢坐在沙发上捧着书郑重其事地读,儿子在书海中长大,也嗜书如命。
如今,儿子已成家,赵梅和丈夫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将当年的136封信装订成册,没事的时候拿来翻一翻。
所谓的岁月静好,大概就是这样,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赵梅喜欢这种感觉,夫妻携手相伴,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