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3日
第06版:06

甘洒热血写春秋

——九旬老兵李善林的家风故事

全家福

晚年李善林

1951年12月华北军区独立三团干部处合影,右一为李善林

本报记者 杨静然

夏季的雨下了整整一夜,早上四五点,天还未大亮,军分区干休所李善林的家里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老伴儿刘建华娴熟地拎起水壶烧热水,转身又把他当天吃的药分类打包。而李善林则打算出门看看院子里种的菜和花,老伴儿顺手为他披上了外衣。

很难想象,李善林和老伴儿都已年过九旬。提起往事,老人的目光不由得投向了墙上的一张老照片上。那是1963年4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接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全体学员的合影。人群中,李善林目光如炬,意气风发。

95年岁月,近一个世纪的风云,伴随着老人的讲述,渐次呈现在我们面前。

峥嵘岁月洒热血

1927年6月,李善林出生在衡水市武强县尚北代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中兄妹6人,他是老大。从他记事起,家里就不富裕,一个妹妹病死,一个弟弟饿死。10岁时,父亲让他去上学,他不去,挨了父亲两巴掌。

“咱家从祖辈就没一个人识字,你上几年学,找个事做,也好养家糊口。”父亲的嘱托深深地烙在李善林心上,他坚持上学。

1937年7月,战争的炮火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不久,八路军就来到了他们村,建立了抗日政权。青救会、抗日自卫队、妇救会,手无寸铁的农民不断觉醒。李善林也决定从军报国,赶走日本侵略者。1943年,他通过地下交通组织,被秘密转到区队,成为一名通讯员。

“我们的武器是湖北造,俗称‘土炮’。当通讯员不简单,全区20多个村,部队在哪,堡垒户是谁家,都要牢牢记住。”他说,他经常随部队夜间活动,参加了大大小小10多次战斗。

他跟随部队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多次战斗中屡建奇功。残酷的战争锻造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和30多名战友架设线路,保证我军通信顺畅;还曾在部队陷入包围的情况下,诱敌深入,保护首长突围。

前线指挥作战,主要依靠电话,而李善林所在的通信系统,经常被予以重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就跟随华北军区独立三团,踏上了朝鲜的土地。战火淬炼下,他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战员。

回国后,镇守过河北省海防,开垦过北大荒,可以说,李善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投入到国家建设中。但他从未离开部队。

美丽庭院建起温暖的家

1958年,李善林被省军区分配到沧州工作,历任东光县武装部政委、献县武装部政委。1979年9月起任沧州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政委。1982年离休。曾荣获华北解放军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独立功勋荣誉勋章等。妻子刘建华则在沧州水务局离休。二人在部队相识,恩爱一生,虽年事已高,但还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彼此。

儿子李爱兵说,每到冬天,母亲怕冷,父亲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水果放在暖气上,让母亲吃到热乎乎的水果。而母亲每天早上都会把父亲吃的药按种类分好,再小心翼翼地包进药包,并标注好“早、中、晚”的字样。

1970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到献县视察农田水利工程,李善林陪同左右。他回忆,李先念副总理平易近人,和老百姓侃侃而谈,一点都没有架子。而且,为避免浪费,每顿饭前都亲自点菜,如小米粥、面条、玉米饼子等,走时按规定结账。李善林记在心里,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也一直在家中传承。

上世纪70年代,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一住就是40多年,家具也是部队配置的几十年前的旧家具,他和老伴儿安之若素。儿女们几次提出更换,都被他拒绝。

李爱兵回忆,父母亲几乎没买过新衣服,上班时穿军装、工作服,而平时的便装更是穿了几十年,缝了补,补了又缝。剩菜剩饭也舍不得扔。

李善林喜欢养花种菜,可从没自己买过花籽。别人家不要的花、花盆,他捡回来,把花养得依然绚丽。孩子们喜欢吃葡萄,他就在院落空地上支起葡萄架,自己施肥种植。到了夏天,儿孙围绕,满庭芬芳。

四季轮回,李善林的院落里花草繁茂、果蔬缤纷,即使房屋老去,在儿女们的眼中,也是最温暖的家。

言传身教树家风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李善林也比往日更加忙碌。当年的隆隆炮火早已化作故事,成为教育晚辈、传续家风的最好素材。

带着自己亲身经历的红色故事,他走进社区、校园、公安机关,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革命先驱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思想星火燎原,还有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者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前行,听得大家热血澎湃。

人们看到的是精神矍铄的老兵,却不知有几次讲课,李善林都是带着药、忍痛坚持。他说:“有国才有家。这些历史故事历久弥新,应该一代代地传承讲述下去,我愿意做这个讲述者。”

李善林的4个儿女从小就沐浴着红色思想长大,如今在各行业都颇有建树。但无论工作多忙,兄妹几人都会交替来看望父母,给二老做饭。天气晴朗时,还会带着老两口出去游玩。

2020年,李善林生病住院,孩子们争着抢着照料。后来病好了,身体硬朗无恙,孩子们仍旧争着照料。李爱兵说:“孩子孝敬爹娘,这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做,后辈也会照着学。”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善林和刘建华携手相伴68载。每年过年,20多口的大家庭团聚,老人就会讲述战争往事,教育后人忆苦思甜。李家人朴实无华,他们的家风就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滋养着,传承着。

2021-07-13 ——九旬老兵李善林的家风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8328.html 1 甘洒热血写春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