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除了生活的茶米油盐,还有一件事让我一生去执着的话,我想那就是音乐。”张利说这话时,表情就像阳光流进了玻璃窗,从容且跃动。
张利并非专业歌手,但却是一位爱音乐深入骨髓的人。今年已经54岁的她,一说起音乐,总是兴奋得像个孩子。
“我来到这个世界,第一声听到的便是父亲的歌声。”张利说,她的音乐天赋多来自于父亲的遗传和熏陶。父亲是一位国家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最喜爱的就是吹拉弹唱,是单位上的文艺骨干,更是家里的“欢乐宝”。从小耳濡目染,音乐成了张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从上小学,张利便是舞台上的“常客”。清亮的嗓音,姣好的面容,人见人爱。7岁时,北京二炮部队来到沧州选“文艺小兵”,11岁时,河北艺校第一年招生,都对这个小女孩青睐有加。但因家人舍不得她太小离家,小张利与“专业歌唱家”的梦想失之交臂。
在张利的学习生涯中,音乐从未缺席。无论在哪,尽情歌唱都是她最高兴的事。
参加工作的几十年,张利打趣地说,单位办公室保存的照片除了领导的,便是她的多。因为每次单位组织活动,都有她的歌声,每年沧州春晚的舞台上也都有她的身影。
天赋使然,张利的嗓音既能唱美声、也能唱民族。2008年,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她拜访沧州名师,系统学习声乐。一年多,无论风雨酷寒,她每天早上5点就去找老师学习,从来没耽误过一天。记得有一次,晨起下大雨,沧炼桥下的水已经没了膝盖,电闪雷鸣的清晨,路上没有一个人,张利愣是蹚着深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了老师的家门口。“张利,我以为你不来了,又想,不来不是你的性格。”老师开门间,师徒俩哈哈大笑。
正是因为这股执着认真的劲头,在2009年《梦想中国》歌曲比赛中,张利凭一首《芦花》夺得特等奖。
2015年,退休后的张利参加了沧州市老年艺术合唱团。凭着独特的嗓音,一进团便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对她精雕细琢,让她担任领唱。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合唱团选用了《天下乡音》这首难度较高的歌曲。张利反复揣摩,寻找如泣如诉的感觉。“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当军粮。”这首歌不只曲调有难度,情感上更是不好把握。歌者,是情感的传播者,能把人唱哭,自己却不能流泪。为此张利练习了上百遍,才把这首歌完美地呈现出来,感染了在场所有观众。
去年,张利还参加了《中国好声音》,入选河北省“十佳歌手”。今年,在建党100周年的文艺演出中,老年合唱团的《永远跟党走》脱颖而出,张利用饱满的情感,领唱了这首歌,“感党恩,跟党走,每次唱完都是通身大汗,热血澎湃”。
这就是张利的音乐生活,每天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而且会一直沉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