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4日
第06版:06

杨金槐:把“问题村”变“红旗村”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卢骐铭

人物简介:

杨金槐,1961年11月出生,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黄骅市黄骅镇东孙村党支部书记。曾获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河北省“千名好支书”等荣誉称号。

老杨调解室善解“扣”

下午4点,到达东孙村时,杨金槐正忙得站不下脚。一边,不停安排村民们有序接种疫苗,另一边,他的手机还响个不停。

“没办法,最近村务太多了。除了推进疫苗接种工作,黄骅镇工业园区、石衡沧港铁路建设都在同一时间推进。不过,有了这个调解室,啥事儿在俺村都好解决。”说着,他把记者领进了一间办公室。

这间办公室,正是杨金槐口中的调解室——东孙村村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室由杨金槐等8名矛盾纠纷调解员组成,按照居住位置和家族隶属关系,分区划片、责任到人来调解全村矛盾。

“不管是村里搞建设,还是户家过日子,有个邻里纠纷、摩擦矛盾也很正常,别看都是鸡毛蒜皮的事儿,可要是不处理或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矛盾升级、演变成刑事案件。”杨金槐说,此前的东孙村,这样的事儿不少。

2012年,杨金槐挑起东孙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决定从这里“开刀”治理乡村。他知道,要解决问题,没有灵丹妙药,只能靠调解、普法,提前给村民打“预防针”,于是,东孙村村民调解委员会应运而生。

“建立调解室后,俺村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调解员主动入户解决纠纷,在发生纠纷的田间地头及时解决矛盾。”杨金槐说,这些年,村民们也渐渐树立了“有矛盾就找调解室,有纠纷就找调解员”的意识,精神面貌逐步改善。

这一来,东孙村的治安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成了周边乡村的效仿对象。相邻村庄发生一些难解纠纷也会找到这里,杨金槐同样会特别认真地接待、调解,直到化解矛盾,防止了民转刑的发生。

妙招治村效果好

“有了纠纷找调解,化去干戈为玉帛;冤家宜解不宜结,能够容人是美德。”走进东孙村,墙上多幅标语,营造出宽松、和谐的环境。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随处可见的普法知识和漫画,成了村路两旁文化墙上的主角。其中,最为村民耳熟能详的,当属杨金槐编写的“四字经”。

这些,只是杨金槐治村的诸多创新举措之一。

东孙村调解室里,一张半人余高的网格图引人注目。这是一张标注内容丰富的东孙村地图。在网格图中,不仅标注了全村每户村民的位置、横纵街巷、广场、公厕等基本信息,还特别标注了低保户、五保户、党员等各个群体。

“根据村情,我们将全村分成7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一名网格员进行统筹管理。网格员对网格图上的片区情况一清二楚,方便村中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杨金槐治村有术,还离不开他的一本本日记本。每天计划做哪些工作,怎样处理,结果如何,都被他仔仔细细记录在册。不仅如此,村中每一次会议,都以会议纪要的形式辑纳成册,遇到村中重大事项,还会制作成红头文件,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每年年底,东孙村都要对“两委”班子成员进行无记名考评,督促班子成员尽职尽责。

一个水杯、一条板尺,在杨金槐的书桌上,这两个“老朋友”伴随多年。他说,水杯,是在时刻提醒他一碗水端平,板尺则是告诫他做任何决策都要有依据。

好日子越过越带劲

曾经的“问题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红旗村”,村民的精神面貌节节提升,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沿着东孙村整齐的村路一路走来,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坑塘荷花盛开,文化墙绘满整个村庄,一派新农村的新景象。

可要忆往昔,这里却惨不忍睹。

“吃水难、排水难,路不平、垃圾多。”杨金槐犹记得刚回到东孙村的情景。村貌破乱,村集体的兜里空空如也,甚至还负债100多万元。

接过这样的摊子,杨金槐没有怨言。

为了尽快解决村里的财务问题,杨金槐不要村里一分钱工资,甚至自己为村里垫资还债。他四处跑办,争取项目,先后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

除了修建文化广场,2015年至2016年,杨金槐还想尽一切办法,为村民们修了12处标准化水冲公厕。为了让村民一年四季都能正常使用,每座公厕里都安装了暖气片,确保冬季用水不结冰。

在带领大伙儿致富上,杨金槐也是想尽办法。一方面,利用临近市区的优势,鼓励村民种植瓜果蔬菜。另一方面,由村里协调,联系致富能手和在外的企业家,吸纳村里的劳动力,帮助村民增收。黄骅镇工业园区建成后,杨金槐还计划成立东孙村劳务派遣公司,为村集体创收。

现在,如果你问村民们在东孙村生活咋样?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好日子越过越带劲!”

2021-07-14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卢骐铭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8517.html 1 杨金槐:把“问题村”变“红旗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