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4日
第06版:06

土里掘金 敢于“尝”新

■ 张梦鹤 王永飞

采访车从106国道奔向河间市诗经村镇永安村,乡道两侧,大田间,满目皆绿。十几分钟后,几栋白色塑料温室渐入眼帘,由远及近,愈发醒目。一行人便知,河间市博捷家庭农场到了。

农场主白冬冬是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敢于尝新,这是大伙儿对他的一致评价。这不,祖祖辈辈种大田的地界,在他手里,几年间,就翻出了设施农业的“花儿”。

“2016年,看着国家农业政策不错,俺就回乡流转土地,现在一共建了18个设施大棚。”正在出瓜的白冬冬介绍道。

彼时,白冬冬正在北京做防火门安装销售的生意,日子可谓是红红火火。回乡种地,还是搞设施种植,谁都不理解。

“咱这儿农业发展为啥落后?年轻的没人干,上岁数的又干不好。”白冬冬犹记得去山东寿光考察,人均收入25万元对他的冲击。他知道,不是农业不好干,而是缺乏“探路者”。他,就当这个尝鲜的人。

几年间,不光棚舍建起来了,就连新鲜作物,也让他刷新了一茬又一茬。

眼下,他这儿的西州蜜正到了“出阁”的时候,来拉瓜的客商一茬接一茬。“这个品种肉细、脆甜,这两年挺受市场欢迎,价格也好,比种普通的品种强多了。”

敢于尝新,不能不提的还有他种的水果西红柿,“五一”上市时,一公斤能卖到10元钱。

不光如此,他还引来了“洋玩意”——专做韩国泡菜用的甘蓝。别看它外形与普通甘蓝无异,可身价却大不同,亩效益能达到1.4万元。

虽然白冬冬种植的所有产品销路全部走市场批发,但为追求品质,他在管理上也试了不少新方法。

弃用化肥,大棚里施的都是有机粪肥;自配糖醋合剂,喷施叶面,给作物补营养;治虫不用药,改成防虫网、沾虫板等物理方法……创新管理的过程,也是农场的升级之路。

如今,这片农场不仅圆了白冬冬的农业创新梦,更帮助不少村民开启了新生活。在这儿打工的妇女,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以前没工作,在村里就是打牌度日。如今,干着农活,既能练个好身体,还能补贴家用,赶上农忙时,得有四五十人来这打工。

2021-07-14 ■ 张梦鹤 王永飞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8516.html 1 土里掘金 敢于“尝”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