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宝”,是古钱币的代名词之一,仿佛圆形方孔的钱币上,大多由“通宝”二字结尾,这源自1400多年前的初唐。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沿用隋五铢钱,至武德四年(621年),废隋钱,铸行开元通宝,中国钱币因此出现分水岭:此前近千年,圆形方孔钱文以“半两”“五铢”等记重为主;此后千余年,钱文则喜好以“通宝”命名。“开元通宝”四字由楷书名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此“开元”并非后来唐玄宗年号,而是开辟新纪元之意,蕴含着大唐开天辟地的决心与气象;通宝意为“通行的宝货”,希望钱币受到人们认可和重视,到处流通不止。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通宝钱文流俗按自上及右、回环读作“开通元宝”。其读法当时影响广泛。公元759年,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攻陷洛阳,铸“得壹元宝”是最早以“元宝”命名的钱币,后铸“顺天元宝”,两种“元宝”钱文皆为回环布局,即受“开通元宝”读法的影响。如按流俗读作“开通元宝”,它则是最早的“元宝”钱,钱文可理解为“畅通无阻的大宝”。
早期开元通宝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深峻,元字第一笔较短,背面光素无纹。盛唐开元笔画纤细舒朗,元字第一笔变长,正反有星(圆点)月(弧线)印记,有的月纹细长,于是人们臆测是太穆皇后或文德皇后、亦或杨贵妃在观看蜡制钱币样钱时留下的甲痕,为钱币附加了几许美好。晚期开元铸造粗糙、钱文漫漶,武宗会昌年间灭佛,并熔佛像铸钱。此时期的开元钱背面铸有昌、平、福、丹等23种文字,除“昌”记年号“会昌”外,其余皆记铸币地点,此类开元统称“会昌开元”。以上不同时期的开元通宝在沧州博物馆皆有收藏,馆藏钱币会定期举办展览。
自开元通宝诞生后至唐朝灭亡的285年间,虽出现了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咸通玄宝等钱,但均未撼动开元通宝的地位。五代十国时期,南闽、南楚、南汉、南唐等政权,仍爱铸造风格各异的开元通宝流通,后汉、后周也依然模仿开元通宝的文字风格铸钱。自唐代之后的千余年间,历代钱币的命名以“通宝”为最爱,“通宝”因此稳居小小方圆之间的半壁江山。
马思远